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续上期)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

降有降所,俞口气路(气吞俞口)

气升沿两胁处上升,但勿把肩耸为升,肩井仍需下坠,胸腔胁骨同时极力开展。从意念上和形体上做到拔骨开榫、气纳中丹。此时做到蓄而不发,以气纳养上三焦而用之,并有龙探身蟒脱壳之态。

降有降所是指落点还原法,也即接骨斗榫混元力。自然产生形意拳“手如少女手不可触”之威力。

俞口气路,各有所归。现针对内功心法所论述,在平时练拳者以技击和养生相等对待。也有身患疾病而习练则以纯养生为宗旨而健体。双求者性命双修法。故一年四季天道有变,故四季所求所练不同。升降不止春夏秋冬转换,生生不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升降有格,降有降所俞口之路,以下简述俞之所指路在何处。

春东旺木肝,俞口在颈项,宜挺竖以养肝。

夏南炎火心,俞口在胸肋,宜虚空以养心。

秋金肺,俞口在肩背,宜松圆以养肺。

冬北聚水肾,俞口在腰股,宜转提以养肾。

常年中央积土,俞口在夹脊,宜弓直以养脾。

脾为后天营养精微之官以布,接先天而养生矣。

俞口各所在处,并各自透入前心方得真。说明前胸当松空,以纳气血、意念、神意。以心为君,君主之官须清静虚空而能纳敛,治节全身诸经脉而养身心也。

既明气窍,再说劲诀

此语系指先明了气血走向,方法的诀窍,方能再述劲力的诀窍。先人所云:“气不可单求,单求气被气所伤;劲不可单练,单练劲被劲所滞。是论知内外双修。必须以练气、养气、用气配合劲力的练功之规矩不可忽略。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通,当指内气在骨骼、韧带、肌肉,经脉之间运行无阻,劲力可达到各部位及末梢指尖。发力时通畅顺利,随时可生混元劲及五行劲力。求通需伸筋拔力,以求和缓,柔软之意,以“中庸”之道行之。

透,当指腾膜后的脱骨之力,骨骼不受脂肪、肌肉的牵拉而如射箭而出,也称抛骨射劲。劲之外射身自轻而破空气也。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当指身体九曲串之珠也。三节九断,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也即四面八宫劲横竖前后左右,各方位环扣不息。

贴,当指于吐,并加气量也。用法于逼吸二字相连。周身俱要活软。随意会而出之,遇直则曲,遇曲则斜,重在迅急,使彼莫测。借彼之势,成我之意也。

穿贴乃横竖联络,使劲的刚坚柔化,息息衍衍。本身蕴涵凝结之意。待劲发动能成绕指之柔。

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

松涣者乃柔之极也。仍属瞳化之范围。蓄也。柔而不浮也,刚而不硬也。浮乃轻也,实乃灵也。此时身无着一,一羽不加,一蝇不落,神外找神,神外找四平,乃化境之学说。空空静静,忘我之状,气息缓无之中藏生气之元。所以有“松如绳之系”之说。

悍,如冰之清,乃气血凝聚汇结之果也。

悍者,强悍勇猛之意,萃者,聚集也。是讲劲的勇猛,周身的筋络皆开展至极限,“六心”相印。开合伸展脊背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然后修炼至无形无意,无心方为奇。故各种劲力荟萃在一起如冰之清,劲力乃气血结聚而成谓之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合劲,周身一也,三节、三弯、三心,三意、三尖,六合均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三节要明,三弯要对,三心要实,三意要连,三尖要照,本身知理,合一处练成。

坚,劲之能也,横竖斜缠之变化。劲合后可产生各类型的劲力。在一定的基础上把各种的拳势无轨迹而变,或进,或退,或左右,或上下翻飞不已,也可原势不变而劲力转换无休。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前文提及平肩而顺,双肩互担阴阳,肩平舟自行之理,按肩以练步者,垂肩者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周身力厚。肩与胯合一。胯与足合二,肩胯足合三。如此可使人身中轴中正而不倚斜。用步以坚,所以宋氏形意拳的特殊性之一就表现为姿势摆放之角度妥当。在垂肩、松肩、滚肩、压肩、伸肩的基础上练习步法,身体不漂浮而随时可产生抖擞之劲,点气法的五行劲和混元劲,也即接骨逗榫。

逼臀者,两股收其夹也。将臀肉收部起贴紧,并将两腿的肌肉拉缩,使足趾更加抓地。足心空悬,双膝合而开,双膝逗劲而放松,使膝后大筋惊起,足底生根而成鹤膝、鹿膝之状也。

圆裆者,腰裆两部位一开一合,一动一静。阴阳要分明也。

腰之要点曰:拧腰,活腰,松腰,塌腰,竖腰。

裆之要点曰:扣裆、松裆、开裆、合裆、吊裆。

拧腰时裆不松则劲滞,

凡塌腰时裆不合则劲浮,

故塌腰合裆是为蓄劲也。

活腰时扣裆是为柔劲也。

拧腰时收或合等均属松裆活腰之列。

故圆裆当以开吊为绳样。是以壮胯也。

凡姿势定型时,裆宜合,腰宜塌,其义主式成即本招已停下。虚灵劲预蓄其中,劲则必变必发,故其功效无量矣。

提胸以下腰者,即为提胸下气也。提着有虚领之意,提胸以备五弓之用。下腰者即前文之塌腰合裆之说。所以说肩沉沉至涌泉穴。圆裆当指内外二挣力及四面八功劲的深化。可以固桩法,身形不散。

提颌以下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提颌者,先虚领枕骨顶意,下颌自然而然收提起,是将承浆穴提收后,头顶百会穴则有冲天之状,配合贴背松肩则产生拔骨长身之动态。

“贴背以转斗”,指“转气”法的一种,是指脊的向后提升吸气时两肋的开。在呼吸时由前胸缓缓下行。后背极力下压使气下行至丹田而云。要做到轻、缓、匀、长、深。

轻者呼吸时轻细无声。

缓者进出气时舒缓缓。

匀者呼吸节拍有至,不可时粗时细。

长者呼吸之间的离间的时间长于一般人。

深者要求吸人气,气渗入脏腑百脉,渗透身体组织深部。呼气时由胸膈膜下压胸腹及意念直达会阴穴。两肋处(肫)向四方极力开张,故能养五脏而扩六腹,并锤炼横膈肌,背肌,腹膜,使大肠第二次将营养精微上输而养生也。

“松肩以出劲”,肩宜松,肩紧则滞,发劲则为拙力。肩紧则伤肺。肺乃清清之脏,最忌横逆,喜上下通达。所以有“拙力使来运不灵”之说。肩松可使韧带拉伸收缩增强,就如弹簧压弦一样蕴藏蓄劲,当挤压还原刹间时,可自然而爆发出反作用力,即混元劲。此时腕、手、指力猛雄厚。对方接触到手肘等处时有触电感。肩松还可使双手成线锤般,松净可产生惯性离心力抛击出击打对方。在松节强筋状况下,方显形意特殊性。

折天柱以下气,瞻合谷以立门

天柱在胸椎第三节下。也就是我们练内功时所重之点。在道家的气修练得。均以后背脊柱功调丹之所。在《云笈七签》“引导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后有节”。

折天柱也即道家所云“俯仰之时”也。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手与颈项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两者互相争持,还应屈曲摇动身体。”各类内家拳法者。均很重视认定为调动人体的枢纽点。

在《神灸经纶》所论天柱者乃颈椎七节也,头骨至肩骨为天柱骨。所以头为六阳之首,故折天柱一活颈椎七节,头方可抬、低、左右旋转。仰天长啸,俯地呻嘶,锤炼丹田,吐浊气之法。所以内功经中所言“天柱”当以天柱骨为是。

合谷在拇食指问,当道家的问询时,则立拳目视合谷处,以定心志。形意劈拳后手催前手之合谷,合谷开则劲力均整。当练枪时当护合谷。练功法时合谷多在人身中线处,势势以合谷不偏离心线为基准。故合谷可以立门。立门者中堂之中也。中正不偏移即可将己身护住谓之门户也。

日横劲,日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臀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两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

竖者当以上下为基,横者左右分明。当横以济竖时则产生了阴阳变化,即阴阳相济。体态的变更。说明劲力的效果就是使物体发生型变,或使物体发生速度或方向的改变,由此产生了重力,强力,摩擦力及接触面的相切。当竖横变换时的落点还原。也就是物理学说的恢复形变抗,以外在的状况来表现内在结构变化,也就是“形不破体”。在排除阻碍相对运动的阻力而使横竖互济达到一定高峰,可以产生横以竖,竖以横用,为达到交汇点的劲力平衡创造条件。所以开肩圆背,开裆圆裆,开膝合膝,脱肩合肘,挺腕曲腕,松腰沉胯,沉腹坚背,手足心空,使劲力变化,招无定势,随况而化。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五气朝元者是指五心入鼻,藏于心肺也。

《素问・五脏别论》天食人以五气,燥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分以生喜、怒、悲、忧、恐味有所藏以养五分气。故当以养生而能修道而养性健身强体。

《春秋》“变一谓之元……故元者为万物之本”。

《春秋公羊・隐元年注》:“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光,万物乘于天地。”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也子家语・礼运》“太一者元气也。”

“四肢元首”者。肢者,两侧上下肢位。《灵枢・小针解》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斜之往来也,所以细推而知气血正斜于体之康泰。”《灵枢・邪客》“天有四时,人有四肢”。《素问・天元纪大论》“四肢元首,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修天,布气真灵,一统坤元。”

吸气纳入丹田,气血当如淋浴甘霖自上而下滚流不断,地复蒸腾雨露而升滋百骸百物是以为养,阴阳交换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为延年益寿。五气朝元则归一,五气五行有所归属,则金木水火土不缺,五行劲齐全而整谓之为“混元”也。混元一始则空元而静,功法修炼极难,日进一丝,故收纳甚妙,久而练之,升降有序,出入有法,并行不悖,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返本归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练神化气,为丹道中之“文火”。练神还虚为丹道“火候纯”也。火候纯一气成矣。再练功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矣。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显示出“气胜形随”,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神化之用也。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按《内功经》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心肾相交,内外合一者是心中气血、肌肉、骨骼、经络的汇聚。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相承以运为使。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静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轮转。庄子云:“技也而即道也。”

养气之学不离乎性,练气之学不离乎命。故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所以气形意神动则齐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变化万状不一。

调气凡初入门

每日清晨单搭膝或双搭膝。闭目口细调呼吸,舌顶上腭,似顶非顶。齿似扣非扣。舌卷则气降,舌为肉稍,肉为气之囊。物之有损,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弥满六合,充塞乾坤,混合宇宙。性命养气炼丹之说亦即天地,心意勿动,心为君火,动为像火,君火不动,像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心自清。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静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气满谷神存。”加之“吃气法”:“春吃朝气面朝东,夏吃正气午南中……”当以龟鹤之气先修身养性为准基,再以功法壮体,把基本的要求明透,加之时光积累,则功夫水到渠成,所以练气、养气、用气、调气、转气诸法,并行气与运动,气与力之变化,单势与气功,劲力与气的互佐,产生了外观不显相,内不着相,则为“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之状,养用之法齐备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