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散点透视”与研究型大学舞蹈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散点透视”与研究型大学舞蹈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章从中国画的技法——“散点透视”的视角出发,探寻其与研究型大学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通性,总结出立足点的多元性、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心物一元的审美引导以及放任自由的空间意识。并结合教学实践,对研究型大学舞蹈教育进行全面透视分析,以此来丰富舞蹈教育的内涵,并为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推动舞蹈教育的多元化进程。

【关键词】散点透视 舞蹈教育 多元性 仰观俯察 审美引导 空间意识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的基本透视法则,指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 ,以游动的视线来观察和表现物象。不受自然的局限,不受空间的约束,更多的是仰观俯察、回环往复的“流观”性审美观照与思维方式,在观察物象、表现物象上更自由,更具灵活性,空间更大。只有这种透视观,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中国人观察事物的深广度以及综合性,使描写景物的范围和主观情意的容量能得到充分发挥,享受心物一元的审美体验过程。从这个视角来关注研究型大学的舞蹈教育,它们之间似乎有着一些不约而同的默契,我们把学校或教育者看成艺术家,把受教育者看成绘画的欣赏者,从而建立起一种传达、接收、反馈、再创造的教育模式,如果说艺术家和欣赏者通过艺术的滋养可产生心灵互动,那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舞蹈的熏陶能激发出思想碰撞。

一、立足点的多元性

散点透视要求视线的游动,在不同的立足点上游览全景。而研究型大学的舞蹈系强调的是所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人才技能的多元性,也就是社会所需要的“通才”。因此学校必须立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性和全面性,依托人文与艺术学科教育的综合背景,在注重专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技巧培养相结合的同时,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了解舞蹈艺术基本规律、具有中外舞蹈专业基本技能、一专多能的高级舞蹈人才。研究型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发展教育环境和机遇,又因其拥有综合、全面、多元化的知识培养环境,使舞蹈系学生与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相比具有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的更广阔、更丰富和更真实的求知空间,进而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自己的发展前景。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学生们享有宽泛的课程平台。但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在真正意义上塑造学生的社会生存力及就业发展力,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予以完善和实践。

1.要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舞蹈人才,除了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应该多重视交叉性学科的学习,例如艺术创意、舞蹈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以舞为主,博采众长”是多所研究型大学对舞蹈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

2.研究型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具有丰富多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本科4年期间,鼓励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选择第二学位进行攻读,如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文学学位等。实践证明,历年舞蹈系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具有第二学位的学生受到了普遍的青睐,发展前景更好。

3.加大讲座课和专家课力度。研究型大学普遍都有非常好的文化环境和专家队伍,所开设的讲座课和专家课有多样、全面、师资水平较高、可选性大的突出特点。秉承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扩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不忘探寻民族文化之根。舞蹈系应鼓励和强调学生在正常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多角度地扩大知识面以开拓文化视野,利于跨学科的课题研究,促进更多元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许多学生在论文、课题、创作中所产生的较新的理论支点,恰恰来自于专业课以外的讲座及专家课程给予的感悟和启示。

二、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

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中就是以“仰观俯察”的方式来探索世界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果说立足点的多元性强调的是研究型大学舞蹈教育的广度(横向游动的视线),那么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则是强调其深度(纵向游动的视线)。“观属于宏观,察属于微察,观之察之,是一种宏观与微观贯通的天地。宏观求宇宙之大,微观求品类之盛;宏观达万物之表,微观入万物之里。”①这里的论述对观照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认识得到了引向纵深的进展。由于人的时间、精力、能量有限,往何处延“深”是首要问题。所谓“一专多能”的人才,即在明确加强自己独特的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全面掌握各舞种及舞蹈学科以外的专业知识,“多能”是建立在“一专”的基础之上。显然,仰观俯察的关照方式最适合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舞蹈思维模式、合理的观察视角,全面、透彻地看待舞蹈艺术。

当代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孙颖先生曾指出,“今天的舞蹈本科教育要摆脱旧有的观念和程式,舞蹈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的思辨性,对舞蹈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从文化着眼,体现出舞蹈的文化价值,这样才能与中专相对技艺性的教学区分开来。”②的确,舞蹈是由人体负载、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用独特的方式展示悠久的文化历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前瞻的文化视野和更广阔的知识导航,充分挖掘各个舞种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们在接触任何一门舞种前,首先从文化观念上建立起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逐步渗透到审美形态、韵律特征、动势技法、手姿脚位等细节的把控上,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仰观俯察的把握过程。这样既传递给学生一种探索舞蹈的观照方式,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同舞蹈教育的“深度”对话。

三、心物一元的审美引导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讲究意境,即情(心)与景(物)的完美契合。吕艺生教授也明确指出,舞蹈必须持有“身心一元论”,它是意识的肢体显现,即二者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舞蹈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如何能调动起自己情感的能动性?教师以何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这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借鉴彭吉象教授在《中国艺术学》中提出的“艺术心理发生论”来探讨此问题。

“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发动至完成的逻辑是由外而内(感物而动心生情)——由内而外(情动而荡于音)——由外而内(音成而反转来感人,化为情)。艺术创造和完成的动力在于人心理世界的变化,在于期待和欲求所产生的情感冲动,而人心理世界的变化、期待和情感冲动,又不离外界自然、社会人世的刺激。这是一种健全的艺术心理发生论。”③由此看来,艺术心理的生发过程也适用于舞蹈艺术的习得过程。下面笔者进一步分析:

第一步:由外而内——审美引导的渗透

由于当今世界对教育和人才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学院本着“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素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王一川教授等著名学者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的“从游式”教学模式,这是来自于孔子的“从游”教育传统,即他的弟子们随他游学途中,可随时随地向他提问、同他论辩,分享他的治学兴趣和经验,在亲密无间的“从游”过程中获得濡染,逐渐成长。舞蹈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富于想象力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舞蹈世界的王国里享受美感、体悟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如古典舞身韵课中的“旁提漫步”是最能体现女性美感的一个动作,老师应提示学生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联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意境空间。或流连于月下,或忘情于山水,或漫步在流淌的小溪边,或穿梭在翠绿的柳梢旁。至少学生心中要有意象,心里的美才能牵制着外在的神,使学生认识舞蹈等艺术的美学特征,唤起他们内心对美的向往。

第二步:由内而外——身心一元的体现方式

“一切美的光来自审美主体心灵的源泉,一切美的境界是心灵感受与体验的成就。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想中,唐代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谓一语中的。”④“中得心源”强调的是主体一定要确立自己的能动地位,调动内心独特的情感意念去主动把握外界的信息,使内心与外物之间实现审美的双向沟通。肢体是内心的表现载体,舞蹈绝不是身体技术的堆砌和纯粹体力的消耗,它是心灵情感的无限扩张和不断充实。心理对肢体运动应有如同书法中“意在笔先”的控制,即意念先行,意统摄了笔。对于舞蹈而言,即起于心,心意统摄于肢体,以心理的动态趋向“唤起”肢体的势流,达到身心一元的最高境界。

第三步:由外而内——审美体验的品味过程

不同于第一步的“由外到内”,这里的“外”指的是舞蹈肢体的情感表达,而“内”一方面指使自己动情,表演者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另一方面是对舞蹈内涵及审美文化的感悟与升华,享受审美体验的过程。审美体验是一种“更具内省性和反思性的精神或心理活动,在本质上具有一种回还往复于冥想中的类似性”⑤。让学生明白舞蹈不仅仅是肢体的解放,情感的传达,更是一门依托于文化的艺术,在带给我们肢体上的享受的同时也会触发精神上的感悟和追求,寻找“真味久愈在”的香醇质感。

从肢体形态、动律上升到审美文化,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解读自己的身体,达到心舞一元的境界,并享受审美体验的全过程。

四、放任自由的空间意识

透视是表现空间的关键。尤其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层层推进,内容多而丰富,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表现物象更自由,更具灵活性。这里所谓的空间,一方面指实体性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创造的空间,自由施展才能的空间。就舞蹈教育来说,这个空间是建立在选择、思索和体验基础之上的,有积淀才有迸发,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表现形式和最终目标。

在研究型大学的舞蹈教育中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强调学习活动的实用性,尽可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教”的目的是唤起更多人对于学习、探索的追求,也就是适应“学”的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是不拘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及一些形式、条例和准则的束缚,鼓励学生们思自己所思,想我所想。所以,在舞蹈专业学生入学之时就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渠道使学生尽快适应以真正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思路体现于所有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中。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必须经过四个环节:产生好奇——激发兴趣——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尤其是本科舞蹈教育,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出现对中专专业技能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大量融入新奇的理念和突破性的教材,引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高度热情。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养分,只有感兴趣才能主动地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学习中产生新的感悟。这里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作为一名研究型大学的舞蹈教师,更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能积极地、自主地吸收知识的养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发现、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意味着思维活跃、思想敏锐。它强调多重思考能力和提高运用能力。其实有思考才会有质疑,有质疑才会有批判。钱学森求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清华大学的校长在2011年新生开学的讲话最后两句做出回应,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善于传承只能尽美,善于质疑才能创新。如果学生能成为一个审视者、批判者,那么,这样的教学便是真正成功的、有价值的。

别林斯基在谈艺术创造时提出“熟识的陌生人”这一概念,熟识的是现实基础,陌生的或新鲜的是艺术的独创性。艺术创造的基础是对现实生活的体悟,但它的最终表达方式必须独树一帜。探索是创新观念的举措,教师应启发和倡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本体追求的精神。尤其在创编理论与创编技术课中,推动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多向思维能力,反对简单照搬和使用录像带及媒体的成形作品做剧目展示,鼓励全新创意,并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创作,强调提前进入科研和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高层面学术研究状态。

结语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舞蹈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提升人性、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塑造人的灵魂、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活动”。 ⑥研究型大学的舞蹈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创建平台以供选择,提供方法以鉴思考,营造情境以便体验,给予空间以求创造。将舞蹈动作元素综合,将舞蹈文化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绘画不是线条而是思想,舞蹈不是肢体而是心灵,教育不是知识而是感悟,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创造。

研究型大学的舞蹈教育,其实就是激发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用心灵去感悟和创造不平凡的世界。

注释:

①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56.

②王海涛.关于综合大学舞蹈教育的文化定位和培养方式的思考//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318.

③④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9,458.

⑤万书元.论审美体验[Z].烟台大学美育网,2009-8-19.

⑥高博.浅谈舞蹈的教育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