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路在左 心在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路在左 心在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一生中会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他是否把你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用智慧把你打磨得璀璨发亮?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那么你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方向。

1.“后精神病时代”来临

翻开《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你会发现这是一本陈述矛盾与和谐的书,就像你看到“现代教师”与“心理健康”两个词并列放在一起时的感觉。

2008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和躯体疾病时代”跨入“心理疾病时代和后精神病时代”。国外心理学家把心理问题比喻为精神上的 “感冒”,有学者更指出,我国有70%的人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正在陷入一场“集体感冒”之中。

那么,教师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能否逃离“后精神病时代”,能否在“心理疾病时代”健康地存在,这关乎到家庭、社会与民族的未来。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毕竟,教育是塑造心灵、安顿人生的崇高事业。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教育是以“立人”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焕发人的天赋德性,修身养心,去俗向善,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于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格教育就是在爱与实践基础上,唤起学子对崇高人格的认同,使其灵魂日日得到砥砺与洗礼。但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并非知识传授,而是典范人格的熏陶。所以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故而在中国,尊师重道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强调。

问题是,在迅猛而来的“后精神病时代”里,倘若教师们的人格也患上了时下风行的“重感冒”,恐怕其“典范人格”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新一代的集体品质。

2. 教师角色超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同时还要成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以及教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一夜之间,教师这个职业,又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贴上了太多的标签,承载了太多的责任。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教师在这个时代,在社会过高的期望与不同角色任务的冲突下,被迫承载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英国学者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角色超载”,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继而会影响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影响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因为,教师只有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工作,充分发挥潜能,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不能忽视,与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重新审视并定位教师的角色,不论对教师本身,还是对社会,都是一项重要任务。

3.何为教师心理健康

对于不同职业的群体,心理健康标准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也决定了教师应该是社会大家庭中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群体。

本书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培养教师的优良心理品质,训练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二是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和疾病的防治与治疗问题,并列举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

然而,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状况不但影响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本书的两位作者独创性地提出,要站在教师生涯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对待教师心理问题,并从教师心理健康的类型入手,逐步破解这些“难题”。

为此,林崇德教授在本书序言中说道:“确实,只有把教师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才能全面把握和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摆脱过去单纯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讨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这部书最大的特点是创新”。

4.心理和谐,师爱即师魂

中国文化最感人的地方,是在超越世俗的崇高境界赞美天地自然、宇宙、人生的和谐,并据此发掘出人格心性的光辉。用完美的人格提升人、净化人,培养文化的大师、精神的使者、道德的巨人。从内在的蕴涵看,中国传统教育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特征,是关怀人生、关爱生命的精神意义上的人格主体教育。在这一点上,无疑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正的和谐,是指人们处理与协调各种各样关系时的平衡状态;心理和谐则是指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完整、协调一致的自在轻松状态,即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及人格的完整及协调,同时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沟通,减少内部和外部冲突。

对于如何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对教师心理进行有效的保健与调适,本书作者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的心理和谐”观点: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和谐以自我和谐为基础,人际和谐是其心理和谐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其心理和谐的必然产物。教师的心理保健与调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师的心理和谐。当然,人的心理和谐是相对的,那么,教师的心理和谐也可以部分理解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心理和谐是一种适应良好的状态。一般来说,教师心理和谐的标准包括认知协调、情绪稳定、人际和谐、知行一致、人格健全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理性的标准与定义,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忽视与冷漠,而把教师作为社会情境与生活中的人,加以理解和尊重,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也使得严谨的文字之间流露出和谐的人性光芒。

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之一是“爱学生”,师爱就是师魂。教育必须通过爱才能够有效传递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和谐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和爱心。没有内心的和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5. 教育是生命的艺术

法国哲学家兼小说家萨特认为,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生物,因为情境塑造了我们,并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我们不可能独立于它而存在。因此,一些深谙教育之道的人又撰写了《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期望教师们知晓,他们只是存在的一部分、自然的一部分,而整个存在是宁静和谐的。如果教师们能够通晓宁静和谐,那他们将知道那个活跃在自己身体里的意识究竟是谁,当知道了这一点,也许生命与教学生涯将变成一场值得欣喜且无止境的飨宴。

中国古代教育家,他们刻意追求的不是教学的技艺,而是人生的充实与磨练。一个人的生命如得不到落实,人生追求没有高远的境界,那他又怎能成为令人崇敬仰慕的人师?可见生命的光辉、人格的魅力,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关注教师的心理,调适好教师的生命和谐,才能让教育散发出应有的光辉。毕竟,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是生命的艺术。

链接――

俞国良教授和宋振韶博士合著的《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于2008年9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针对中国1200多万各级各类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群体而编撰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兼具的继续教育教材。它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学工作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力求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立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教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为突破口,围绕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管理、职业压力与应对、情绪问题与调适、人格异常与矫正、人际障碍与沟通等内容,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论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促进。同时,该书围绕教师的生涯规划与成长、家庭生活与娱乐、生活方式与休闲等内容,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阐述教师的心理保健与自我调适,以追求教育业绩与身心健康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北京千万代技术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