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资上涨多棱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资上涨多棱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中国劳动学会的这一统计结果很快集聚了众多眼球。2007年中国工资上涨幅度将位列全球第一。经济快速增长给中国工资上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工资上涨的说法却引来质疑声一片。

去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平均到每个月,仅有875元。这一数据已经足以显示,我们今天依然是一个低工资的国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有全国29个省市160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5.4%的人自称工资涨幅不到12%,甚至有7.1%的人称4年来工资“不涨反跌”。

为何感觉不到工资增长?

工资分配,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前不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一些职工感到,自己的工资并没有太多上涨,更赶不上经济增长的脚步,是不是统计有误?

不管是在哪一类企业,工资增长是肯定的。部分人感觉工资增长与统计结果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是一个统计概念。目前,在职工工资总体增长的情况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正逐步扩大。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工资快速增长会直接拉高对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统计数字,从而有可能掩盖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实际情况。

第二,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价格的上涨,生活成本的提高,增加了职工家庭的消费支出,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资增长的效果,有可能造成低收入职工对工资增长的感觉不太明显。很多企业工资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却明显低于国家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涨幅,职工从工资上得到的利益体现不出来。

第三,国家现行的工资统计范围只是城镇国有、集体单位以及其他规模以上的企业,没有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这些非农非公群体的工资是没有明确保障的。

第四,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机制和企业体制,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用工双轨制,按身份分配),薪酬保密制度(薪金完全不透明),行业内薪水差距(老总和一般一线员工有多达几十倍的收入差距)等各色问题,极大限制了一般职工工资的上涨,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受劳动力结构的影响很大。我国工薪劳动者占的比重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小得多,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属于工薪劳动者,而我国的农业人口较多,工薪劳动者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小部分,这对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影响很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如果工薪劳动者数量会有比较大的增长,这个比重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钱在谁手里?

一张来自西安烟草企业职工的工资单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这位职工透露,每年她的银行卡上维持60000多元的收入――这包括基本工资9600元;效益工资约36000元;通讯、交通、菜篮子等各种补贴约4800元;公积金存款约10000元。当然,这不包括月奖、季奖、年终奖。

事实上,这种收入水平在大型垄断企业中并不少见。一份央企利润统计显示,共有12家企业利润超过了100亿。这“十二豪门”主要来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即传统的煤、电、油、运行业。他们的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好处分配到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块。这意味着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越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到个人的直接体现就是工资。从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比例来看,1998年为68.6%∶13.9%∶17.5%。 但1999至2003年间,居民的份额明显下降,企业的份额进一步上升,政府的份额大幅度上升,到2003年发展为61.8%∶15.1%∶23.1%。政府最终可支配收入的规模迅速扩大,相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消弱。经济增长的好处过多地分配给了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最终产生了一种富国寡民的分配情况。

政府的各项统计数据也在不断印证这种说法。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北京市地税局最近的数据显示,北京市2007年年收入12万元以上者共有25.5万人完成了自行纳税申报,而这些人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

在国外,也存在一些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例如,美国的会计、律师、医生、软件等行业收入较高,但是这些行业本身就是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相比之下,国内的高收入行业,包括石油、电力、煤炭、烟草等,相当一部分都受益于政策性垄断,因此整体结构是不合理的。

我国的垄断行业如电力、石油、交通运输等大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它们的生产经营受国家政策保护,享有国家赋予的不同的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自的扩大和行业利益的强化,某些垄断行业在经济发展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凭借其垄断地位,大幅涨价,恣意收费,攫取高额利润。更为严重的是,在经营成本降低或正常时,这些垄断行业鸦雀无声,而一旦经营成本稍有提升,或者经营不善出现亏损现象,他们马上凭借垄断地位,强硬的把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从而维护自己的高工资、高福利。

在国家对垄断行业工资分配管理办法中,没有根据垄断性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在经济效益中没有剔除垄断性收益和政府优惠政策带来的收益部分,使大量本应归中央或地方政府所得的收益留在了垄断行业内部。以石油行业为例,我国的石油公司无偿获得了石油的开采权,使本来应当属于全民的资源收益变成了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国有垄断企业的利润本来应当属于全民或政府的投资收益,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垄断企业就不再向政府上缴利润,这些利润基本留在企业内而成为其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国家对社会财富的积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国有垄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给员工发放各种各样的补助、奖金,从而带来国有垄断企业员工收入过高的现象。

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很多负面影响。首先,垄断行业企业由于行政垄断的限制很难进入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其运作模式被完全扭曲了,资源配置效率非常低下,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次,由于垄断行业企业凭借国家赋予的特权无偿占有了国家的资源,并把因此而获得的利润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并且当整个行业出现亏损局面时,他们的工资依然在上涨,这种现象必然引起社会的失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最后,因为诱人的高收入,大量的人才不顾自身的优势都挤进垄断行业,这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全社会的行业歧视,使原本相对落后的农林牧渔业更加丧失人力资本。

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工资已经扭曲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工资上涨钱包发瘪

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猪肉价格上涨情况,并由此带来了各类消费品的普遍上涨。加上许多城市住房价格也继续大幅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攀升早已突破3%的警戒线并延续至今,使很多人开始体会到“钱不够花”,抱怨工资增长缓慢,导致生活压力逐渐增加。面对物价上涨和居民收入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表示,物价的上涨不能超过收入的上涨,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民生,每一年的工资调节,它要看住价格,价格上涨3%的话,工资应该涨5%。

目前消费品市场上的物价窜红,不仅仅是食品类,包括油、蛋、奶、蔬菜等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日常消费品,都在上涨,“挣的钱不够花的”,这是人们的最切身的感受,来自生活的压力总要比统计部门的数据来得更切实际一些。

“挣多少和花多少”是人们感受到的最大问题,由于物价的持续走高,与之相关联的就是工资问题。工资理应随物价上涨水涨船高才是,但实际情况是,为了维持生存基本权利的物质基础,老百姓常感觉匮乏,钱包变得瘪瘪的了。

工资性收入是工薪阶层的主要收入,如果他们的工资不能与物价上涨保持一致而是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那么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实质性下降。而工资如果仅仅和物价上涨幅度保持一致的话,那他们拿的工资再多,也只是维持了自身原有的生活水平状态,谈不上什么享受和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只有工资的上涨幅度高于物价的上涨幅度,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工薪阶层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由于物价持续走高,工资上涨实际上已经落空,生活水平实质上已经下降。国家搞公务员和教师工资改革也好,给企业职工提出指导性工资政策也罢,都考虑了居民消费总水平上涨的因素。但是把本来考虑物价因素而调整的那点工资,早在新一轮物价上涨里抵消殆尽。职工的生活不但没有因涨工资得到提高,反而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这几年里工资调整、物价轮涨,这似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收入的增长跟不上消费的增长,工资收入偏低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所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百姓不敢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