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29-0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期开展均衡监测,适时调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要求“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和标准,定期对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督促纠正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1]。成都市在开展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结合市域内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文献法、经验法和统计分析法,经过试点―扩展―深化三个阶段,通过实证研究,历经3年多的时间,逐步构建了科学可行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监测工作机制。

一、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确定了科学的监测指标

学术界将教育公平的内涵一般划分为三个层面: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起点公平主要指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均等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如经费投入、师资、设备条件、教育场地及学习环境、课程资源等;结果公平是指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均等。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已经得到保障,均衡监测的重点应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方面。

监测指标体系必须具有政策相关性和政策敏感性,并随着成都市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突出不同时期的重点,使其紧密联系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起到信息参考作用。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课题组从14个方面构建了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这些指标是每年都要监测的常规指标。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难点问题,设计一些当年的特色监测指标,如学校信息化建设达标率、择校生比例等,监测一定时期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

(二)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和真实性核查机制

一是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学校填报、区(市)县教育督导部门审核(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科室配合)的数据填报工作机制,开发了相关网络填报的数据采集系统。为了避免被监测学校在填报数据过程中出现错误填报,相关工作人员对所监测的指标进行了再分解,要求学校只填报基础数据,监测指标值由监测研究小组最后计算得出。

二是建立了数据真实性核查机制。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一致认为,“信息与数据是重大决策的前提”[2]。开展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水平的监测工作,是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数据必须是真实的,失去了真实性,整个监测工作全部失去意义。然而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涉及三个层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利益诉求关系。统一方面在于,市级、县级和学校三方的价值取向总体一致,均追求均衡发展;对立方面在于,市级方面追求所监测数据完全真实、客观,而县级和学校方面或出于某种目的,如怕暴露短处、期望获得更好的评价等,可能导致某项监测数据失真。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全面、两个随机、三个环节”的数据真实性核查机制。“一个全面”,全市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的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都是分层核查的对象,都在市级随机抽查的范围内。“两个随机”:一是被抽查的学校完全随机产生,二是核查的数据完全随机抽选,并在此基础上再重点核查某些数据。“三个环节”:一是学校层面的复核,校长对学校填报数据的真实性签字负责;二是区(市)县教育督导部门审核,并签字负责;三是成都市教育督导部门组织随机抽查,发现经验及时表扬和推广,发现问题通报批评,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在相关考核中作出相应扣分。在监测实践中,此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监测数据失真。

(三)选择了恰当的分析方法

对所选择的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分析模式,从而维持指标体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更新发展一般是在基本分析模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前国际上对教育公平程度的分析测度多采用教育基尼系数。因此,我们采用基尼系数分析测度区(市)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的总体程度。基尼系数(也称基尼集中比率)是用来描述财产、收入、人口、种族、犯罪、教育等社会状况集中程度的量。基尼系数不仅可用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而且可以用于其他一切分配问题和均衡程度的分析。它的值在0到1之间,0表示无集中,完全均衡;1表示最大集中程度,完全不均衡。按国际上公认的收入分配标准看,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均衡度较好;0.3―0.4为均衡度基本正常;0.4表示集中程度比较严重,为非均衡的“警戒线”;超过0.4表示集中程度已经很高,达到了非均衡状态,从经济社会角度看,社会上将可能出现骚动不安的苗头;超过0.6为危险,将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动乱。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和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因此,这里的“国际标准”只能暂时借用,义务教育均衡的基尼系数标准尚需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

差异系数,也称变差系数、离散系数、变异系数,用V表示。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通常用标准差计算,因此,差异系数也被称为标准差系数。差异系数越大,说明离散程度越大。根据一般经验,差异系数值常在5%―35%之间[3]。

本监测同时运用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两种分析法,对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的有关计算方法计算出县域内的均衡总指数[4]。

由于反映区域均衡总体概况的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无法表达出校际间的具体差异,因此我们再使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观测城乡学校差异和校际具体差异,以此对每个学校每项指标一一作出监测,以期发现典型弱势学校及学校的弱势方面。

(四)探索出了校际差异直观表达模型和“薄弱学校”识别标准

将某个学校监测值与区(市)县同类学校平均值比较,将比较结果转换成表2形式,可以非常直观地看清区域内校际间的具体差异(见表2),并由此建立了“薄弱学校”(相对处于弱势的学校)识别标准。薄弱学校是指在所监测的指标中,有60%及其以上的指标低于区(市)县平均值的学校(见表2)。

(五)建立了结果反馈机制和政府决策运用机制

以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正式文件或者通知的形式,将监测报告印发给予各区(市)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并通过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反馈到学校,为区(市)县和学校改进管理、调整资源配置、做出重大决策等提供依据,督促区(市)县促进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11月底,成都市下辖的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蒲江县等,已经根据《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对本区(市)县的分析,形成了本区(市)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规划。

同时,督导部门将监测报告报送成都市市委、市政府。2011年10月11日,成都市召开“研究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工作专题会议”,在会议上以成都市政府名义公布监测报告,依据报告研究工作。会议决定,力争用3年时间,投入近40亿元,通过推进教师编制调整、教师素质提升、信息化建设、技术装备提升、教室光环境改造、运动场改建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七个方面的工作,实现教师队伍编制和素质高位达标、基础设备设施配置高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高位达标。

(六)建立了监测报告公开发表接受社会监督的机制

监测报告不仅仅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内印发,同时还报送市人大、市政协,还以“蓝皮书”形式公开出版和在各类新闻媒体公开,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并接受社会监督。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等报刊,中国网络电视台、四川教育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中国日报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以“成都全国首个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蓝皮书”等多种形式报道了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所产生的主要效果

通过监测反馈和督促作用,促进了区(市)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已经成为促进成都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利器。

(一)基尼系数逐年缩小

2009年,全市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等方面的基尼系数,小于0.3的总个数占全市180个基尼系数的百分比为88.3%,较2008年同比增长8.4%。同时,大于“警戒线”0.4的基尼系数个数由2008年的15个减少为2009年的4个。2008年各区(市)县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208,2009年各区(市)县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175,2010年为0.171。说明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在逐年好转。

(二)校际差异进一步缩小

通过对“名牌学校”或者市民选择的“热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各个监测指标数值的比较,发现“名牌学校”、“热点学校”在生均教育资源占有上,已经不具有优势。在大多数监测项目上,一般学校生均教育资源享有量普遍高于“名牌学校”或者“热点学校”。教育资源重点倾向少数“名牌学校”的格局得到扭转,教育资源配置逐步走向合理。成都市68万余名小学生、42万余名初中生、上百万个家庭逐渐享受到教育公平。

(三)城乡差异进一步缩小

与2008年相比,现在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生均占地面积、中级及以上教师比例、骨干教师比例、小学六年巩固率、小学毕业考试各科考试一次性全及格率等6项监测指标,城乡均衡或农村学校均值优于城市的区(市)县个数有明显增加。

与2008年相比,现在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占地面积、中级以上教师比例、骨干教师比例、生师比、初中三年巩固率、初中毕业考试各科全及格率、初中毕业升学率等9项监测指标,城乡均衡或农村学校均值优于城市的区(市)县个数有明显增加。但农村初中总体仍占劣势,农村初中多数指标弱于城市初中,尤其是教育质量和师资配置。监测发现,农村初中已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需高度关注。

三、改进思考

(一)建立一套严密的监测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

市督导部门发通知提出工作要求、监测承办机构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市级监测数据填报培训、区(市)县督导部门组织县级数据填报培训、学校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学校相关人员填报数据、学校校长组织学校干部审核数据、校长签字对数据真实性负责、区(市)县督导部门审核汇总、区(市)县督导部门报送市监测承办机构、市监测承办机构审核数据、市督导部门组织随机抽查。

(二)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

不断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明确界定。不断修改完善数据填报系统。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和技术,提高对数据和现象的分析处理水平,提高监测报告的准确性、针对性、指导性。

(三)进一步改进数据核查工作

狠抓“一个全面、两个随机、三个环节”数据真实性核查机制的贯彻落实,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据真实性核查工作,切实加大核查工作力度,进一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提高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2-1-19)[2012-2-24].[DB/OL].

[2]刘明堂.OECD教育指标体制的变迁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9,(Z1)67-70.

[3]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55.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347.

(作者单位: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