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勤留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勤留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避免语文课堂“冷场”,让学生不觉得“枯燥无味”。笔者提出语文课堂,要以生为本,勤给学生留足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问题源于学生,让解决问题的权利回归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这片广阔而充满魅力的园地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留白;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呵欠连连,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的讲课声。这样的语文课堂,似乎与学生无关;这样的语文课,没有学生喜欢。于是魏书生说:“一堂课,老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现代教育的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此,笔者呼吁:语文课堂,请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1、为什么要在语文课堂中留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指引学习,学生是学习主体。因此,我们可以给语文课堂这样一个设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他们邀请来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嘉宾;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维持他们学习秩序的主持人。

1.1、语文教学的三个维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留白。

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语文是情感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就其内容而言,语文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课堂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去反刍、去领会、去体验。而“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试题库”,造成大批学生“暴饮暴食”、“消化不良”。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得有个"悟"的过程,这就是客观上要求语文课堂,留下“悟”的空间和时间。

1.2、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留白

“格式塔”心理学派中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完美或缺陷,即有“空白”刺激物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倾向,从而引起进取、追求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空白”。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对“完美”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学生以愉快的感受,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更好的带动学生体会文中的意境。

1.3、从信息论的角度要求课堂教学也必须留白。

因为教师所讲的内容(即输出的信息)不是“全息”,这样就形成一种“潜伏着的信息”,留白从表面看来,相对减少了传递的信息,但客观上却促使学生主动接受信息,并逐步学会获得更多信息的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留白还可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探索、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主动地构造知识。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留白

2.1在语言情感上留白,让学生自我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结束,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这样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在思考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思考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 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提出每个问题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

2.3在知识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完善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可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2.4在心理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创设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教师更要善于创设这样激趣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教师应于无疑处设疑,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于枯燥无味中设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可收到奇效。

2.5在重难点补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如在《香菱学诗》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红楼人物黛玉与宝钗的不同,我让学生思考“为何黛玉会答应教香菱学诗而宝钗拒绝香菱的拜师请求?”“宝钗为何又在不为师的情况下参与指点?”等问题,让“留白”之石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2.6利用插图想留白,让学生展开想象

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如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先出示文中一段文字“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用心揣摩杨修、曹操当时正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以此揣摩杨修“恃才放旷、君子坦荡荡”的个性。

2.7利用标点填留白,让学生大胆想象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2.8利用结尾悟留白,让课堂留有余味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方思维的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如随着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学生自读时可下讲台去巡视,学生讨论时可走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参与,有时应使讲台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场所或表现才干的舞台。如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高见”、“答同学问”、“争辩交锋”、“模拟表演课文情节情境”……

教师不要总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因为这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因而记忆也不深刻。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停顿,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让他们有咀嚼、回味、记忆的余地。有时可安排自学;有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有时可以“咨询解惑”;有时可趁热打铁,当堂记忆;有时可“参读延伸”。设计这几个环节,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时间上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莉萍;语文教学中的“享受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孙琦;语文虚构性写作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邢颖;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冷霞;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浅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