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教育应张扬“游戏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育应张扬“游戏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师生生命活力的丧失,是当前语文教育的缺失之一。“游戏精神”的张扬,是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一条良好途径。 张扬这种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适当运用游戏形式,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宰,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由创新,注重感受体验,鼓励想象幻想,获取美感愉悦,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关键词】语文教育 游戏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功利性有余,人文性不足;强制约束多,自由自主少;理性分析多,感性体验少;机械灌输多,想象创新少;知识负担多,愉悦享受少;惯于现成结论,懒于探索创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

在新课程背景下,亟须改变这种师生生命活力丧失的局面,使学生乐学而善学,使教师乐教而善教。人有好乐的天性,“游戏精神”是人的心理本能。教育应该顺乎人的本性,因此,我主张开展具有“游戏精神”的语文教育活动,借助“游戏精神”的张扬,来激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而开展具有“游戏精神”的语文教育活动,则不仅仅是在教学中附加一些具体的“游戏”,而是在更高层次上重视并利用超越于“游戏”之上的那种“游戏精神”,并且大力张扬这种精神,使师生把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件轻松、快乐、自由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阅读兴之所至,让思想自由翱翔,在语文这一特殊的”游戏”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什么是”游戏精神”呢?结合上文对游戏的考察,我以为,就语文教育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以下特征:(1)自主自愿,自由自在;(2)超越功利,率性而为;(3)沉迷专注,愉悦快乐;(4)驰骋想象,随意,创造;(5)平等参与,合作互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上如何做到这些那?我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心得。

1.适当运用游戏形式。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等,十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让学生分组承包课文分析,再合作交流,便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特殊”游戏”形式。新课程带来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采用具体的游戏形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游戏精神”,不失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游戏形式。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可以给中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张扬“游戏精神”。

2.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宰。学生是“游戏者”,在语文教育这个“游戏”中,他是自由的,独立的,也是有能力加入并完成“游戏”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不包办,不灌输,真正让学生自己成为“游戏”的主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自主发展。

3.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语文教育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进行,而可以在更广阔的的范围实施。当然,一般学校和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定期到户外、图书馆、阅览室以至社区去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还是可以做到的。

4.自主阅读。这里的自主阅读,就是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而非被动地、被迫地、完成任务似的阅读,并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从而既培养其主体自觉性,又提高其语文素养。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符合学生的生命需要,因而学生的阅读活动与生命活动便融而为一,阅读过程便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5.自由表达。每个学生在阅读某个作品之后,都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自由表达,就要去除各种束缚,打破种种条条框框,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仁者能够见仁,智者能够见智,就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写作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尤其要放飞学生以创造为主而以再造为辅的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经常运用一些带有游戏色彩的设想式命题。

6.自由创新。解读文本不是对原意的寻找,而是要去发现和创造新意。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应该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也最能表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张扬”游戏精神”,必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游戏精神”的光辉照耀下,语文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大杨集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