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买油画如何避免“胸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凡是原创油画作品是否就具备了巨大的投资潜力?买画到底是以市场标准为先,还是以学术标准为先?我们不妨来听听专家的一番分析。
有一些喜爱油画的朋友和一些熟悉的客户,经常与我聊他们买油画投资油画的经历,开心处固然很多,胸闷时却也不少。比如,你喜欢古典的、写实的油画,可这几年上海的“春季沙龙”、“秋季艺博会”甚至连这类作品的影子都看不到了,真以为它们都“过世了”;你冲着那些美院教授,美协理事的名头买进了一些“名人大家”参展获奖的作品,可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却始终如温吞水一般不冷不热,想平价出手都很难;你想收藏老一代画家的作品,可他们作品的价格在市场上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不要说比不上徒子徒孙,甚至连徒重孙作品的价格都比不上了;你以为赶上了趟买了几幅当代的油画,没料到当代油画的价格像雪崩一般呼拉拉就掉下来了,直掉得你心惊胆颤,从此想要爱它都不敢。这种“胸闷”实际是影响中国油画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油画市场在中国兴起不过十几年时间,一个尚处在幼年阶段的市场当然什么怪事都会发生,我们不妨对它做一些分析。
油画多为消费类商品
首先,我们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油画都是消费类商品,这些年价格的上涨更多的是需求拉动所致。在欧美国家中产以上的家庭中,一个家中挂十几幅甚至二十几幅油画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已是他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每年时不时地买进一些,收藏一些,更换一些就像过季换装一样是很平常的事。虽然从中长期看,这种消费类的艺术品价格也是持续稳定上升的,但其中更多的还是通胀和收入水平增加的因素,而非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增值因素。如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市场一般消费类油画的价格大多在100~300美元。而今天你在纽约画廊能基本看上眼的油画价格至少是近万美元。那时爱因斯坦的工资也不过一年12万美元,而现今华尔街一个看门的保安年收入也有10万美元。因此,这种价格的上涨实际是一种水涨船高的推动。在中国,由于近十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水涨船高的推动效应更明显。许多10年前只卖三五千元的作品现在都涨了10倍。就是百安居那些10年前只卖几十元、百把元一幅的工艺画,现在价格也稳稳地坐在千元以上。这种价格的飙升就给人造成了凡是原创油画作品就具备巨大的投资潜力的假象,所以迷惑了很多人,也成为画商用来忽悠顾客的工具。
按世界银行估计:2007年中国境内流动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家庭已达52万户,如果假设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家庭每年拟购一幅画,这就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还不包括广大中产家庭。在这种情况下,早些年那些小有名气的,功底较扎实的画家的作品价格10年涨10倍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米的价格都涨了近10倍。但如果你恰恰是逢高买进的,你要指望它再涨10倍显然就不太可能了,除非这个画家已成大家。因为消费市场艺术品的价格上涨,最终总是与这个国家相对应时期的中产阶层基本收入相吻合的。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这种因供不应求拉动的价格上涨还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甚至是几十年。在这个时期内,可以说只要是比较优秀的价格适中的油画作品,价格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升值周期,这也是我们一直鼓励普通消费者购买中低价位原创油画作品的原因。但我们应该清楚:“瑞虎”再供不应求也不可能卖到“陆虎”的价,你如果用买“陆虎”的价格去买了辆“瑞虎”怎么可能不胸闷?!所以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以平常心买自己喜爱的平常画是避免今后胸闷的有效措施。油画与股票有很大差别,一只股票可能会缩水到你买进价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但只要公司业绩好,总有翻身的那一天。但一幅油画如果缩水到它曾经“卖”到过的价钱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大多没有机会涨回来,而且画家画得越多,价格反而掉得越快。
油画市场存在两种标准
其次,作为买家你必须知道中国的油画市场始终存在两种标准,一是市场标准;二是所谓的学术标准。所以你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一个标准。如果你希望你买的画今后可能升值,你就应以画家作品的市场表现为标准;如果你只是喜欢某种学术风格,你就别介意画作的市场表现,否则你会被各种建议绕昏头的。因为现今的中国画坛职业画家和专业画家之间的认识差距是很大的。例如:对中国大多数画家而言,如果不能加入美协就意味着你的画家身份很难得到认可;如果能成为中国美协的会员似乎身份又会高很多;如果你同时又是美院的老师、教授,你的身份就更高了。不但画家吃这一套,很多买家也吃这一套。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职业画家开始把中国美协当作中国足协看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买家,尤其是青年买家开始信奉村上隆的市场为王的收藏法则了。有些画家告诉我,为了参加美协他们必须参加美协办的画展,还要争取入围入选获奖,但这类入围入选获奖的作品在市场上大多都卖不掉。可你如果想把在市场上卖得掉的作品送展,恐怕连预选都通不过。有位画家告诉我:“10年来他年年送展年年得奖,头衔奖状弄了一大堆,自己也评到了教授职称,可他的作品在市场上10年都没卖掉过一件。”我听后大笑,问他:“你是想当职业画家呢还是想当专业画家?”他不解,问我何为“职业”,何为“专业”。我告诉他所谓职业画家就是靠卖画吃饭的画家,所谓专业画家就是在学校里靠教画吃饭的画家。前者的衣食父母是市场,你可能发达,也可能连饭都吃不饱;后者的衣食父母是政府,手捧金饭碗衣食无忧,隔三岔五的再弄点什么学术出来参参展得得奖。如果你要当前者,就别太在意什么美协不美协的。就像美国打街球跳街舞的那帮黑小子,只要行人喝彩就行了。如果你要当后者,你就别在意你的作品的市场表现。因为你是有工资的,人家是没工资的。二来虽然美协认你,但市场未必认你。万一有个闪失还损了英名。
在欧美国家,画家是专指职业的,因此市场的标准就是唯一标准。但即使是职业画家也还有注册与非注册之分,所谓注册职业画家是指那些经国家文化部、劳工部注册认可并在税务部门登记过的画家。以法国为例,据说整个大巴黎地区有近10万名画家,但真正的注册职业画家只是极少一部分。而参加美协的画家则比注册画家多得多,因为美协不过是一个社团组织,并非什么权威机构。由此可见,即使在油画的故乡人们也并没把参加美协当成一件了不起的事,但的确很把“注册职业”当成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在市场上,注册职业画家作品的基本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实际是有政府保证的。就是办画展,保险公司愿意为注册职业画家的作品做估值全额保险。但很少有保险机构会为非注册画家的画展做估值保险的。这种职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艺术品市场的基本质量。消费者基本清楚注册职业画家的作品大体应在什么价位,也知道非注册画家的作品大体是什么价位,绝非画廊画商随便吹吹就能吹上去的。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确定的“职业”门槛,而职业画家和专业画家在市场上打混仗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特色。对靠市场吃饭的职业画家而言,他们关心的是作品的市场表现以及消费者的反应;而对专业画家而言,他们既关心作品的售价,又关心美术界的评价,市场上的两种标准就是这样产生的。双方身后都有众多的摇旗呐喊者,这就更使普通消费者不知该信谁了。我个人是比较偏好买那些靠卖画为生的画家的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作品与市场结合得更紧一些。虽然有很多专业画家批评这些画家的作品“媚俗”,但我等平民百姓本来就是俗人,买画本来就图个好看喜欢,只要好看总有人喜欢,出手时容易得个好价钱。至于象牙塔内那些雅俗流派之争,吾等俗人现在不感兴趣,将来也不会感兴趣。这是地地道道的大实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