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房价该不该调?怎么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一轮房价调控,因各地出台的具体目标普遍设定限涨10%左右,而引起社会广泛争议,也使有关房价该不该调的争论趋向白热化。显然,在房价调控问题上,社会观念出现断裂,共识远未形成。
在一些经济学家和某些利益相关者看来,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由政府来干预市场。房价这么高,是市场规律的作用。现在需求这么刚性,怎么可能调得下来?显然,这是从教科书上援引的教条,是看问题只看表象的结果。
必须得承认,现行的房地产市场,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也不是市场充分发育成熟的经济形态。它的形成,原本就有诸多非市场因素起作用,而政府原本就有调控的职能。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调控房价天经地义。政府为什么要调控房价,原因就在于房价太高了,百姓承受不了,就在于判断这个房地产市场是一种畸形,不调控积攒的问题会更多。
所谓的刚性需求,恰恰是高房价驱使下的强迫性消费结果,本身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房价飙升的十年,不少大城市大多经历了三四倍甚至十倍左右的变迁。许多人当年就为了等两年,想多攒二十万手头宽裕一点后再买房,结果就在这种等待中房价飞升了两百万。这种房价的现实批判,比任何理性的判断都更能迫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去买房、炒房。结果导致中国人平均购房年龄的不断下降,一路降到了27岁。这个年龄当然没什么积蓄,无非啃老加按揭。所谓的刚性需求,就是这种被迫透支,涸泽而渔。
还有一些人面对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某种现实,在调与不调面前无所适从了。硬往下调,伤了有房人的信心,伤了中国经济的增速,“硬着陆”搞不好容易机毁人亡。不往下调,那么多人望房兴叹,中国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隐患不少。正所谓房价涨,百姓苦;房价跌,百姓苦。
在某种意义上说,各地房价调控目标基本“限涨”,正是上述各种观点作用结果。要么认为调不下来,只好把目标定得宽一点,实现起来就容易一些。要么认为房价调控基本是扯淡,那就用糊弄的办法对付。同时,还从一个侧面表明,地方政府绝大多数不希望房价跌,认可本地房价是合理的。还有一个不争事实是,地方政府也是高房价的受益者,土地财政像鸦片一样很让一些人过瘾。几此种种,导致一个房价核心因子“百姓住房支付能力”,在此次房价调控目标中集体性缺席。放之天下,没听说过有这么不考虑购买力而设定价格调控目标的,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集体性地失聪。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房价远超百姓支付能力的现实,正视现行住房购买是强迫性透支消费的结果,正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诸多不利因素。有了这样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判断,我们才能静下心来研判房价与百姓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关系,研判住房消费的规律,进而确定一个科学的、理性的房价目标。没有引入科学的研判,就以现有的房价为基准,设定一个限涨幅度,这更多的还是靠感觉治理,靠长官意志治理,而不是科学的行政态度。
科学研判之后确定的房价目标,比如房价是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的N倍等等,这个目标就是我们调控房价的基本坐标,依此逐年分解调控落实之。这个具体的N倍,须得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调查,科学的数据才能得出,不是想当然。我们相信,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来的房价调控目标,才是合乎人民意愿,合乎市场发展规律的,有的地方或有升,有的地方或有降,这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社会公众也才会普遍接受。
这样的科学调控,才会带来经济的“软着陆”,也最终会实现安居梦。“限涨”式的调控,将注定使大多数人梦难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民众那里,那种不讲科学的调控,还不如没有,越调越涨的现实,已经让民众失去信心。你不调,让它涨,飞上天之后还有落地的那一天,尽管这会让经济很受伤,但民众更可能享受低房价。你这一调,泡沫没了,降不下来了,意味着民众只能在高位买房,不得不用未来一辈子的负担来过今天的日子。当然,“硬着陆”,泡沫破,经济都会很受伤,那时百姓的购买力也未必可乐观。因此,唯有科学调控,应成为房价调控的最大社会共识,成为各方利益均衡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