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荣辱,讲诚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自身成才、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上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们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表现为应当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本文主要结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基本观点,谈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之所以一直引起研究注意,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使命以及大学生中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失范的实际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相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能否成为未来社会合格人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对大学生本人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世界21世纪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7条标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作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是其中的三条,这三条都与诚信相关。诚信作风是人才基本素质之一。从法治的意义上说,诚信也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大学生要实现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除有知识、有文化之外,还必须有优良的品德。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缺乏诚信的人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然,也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对学校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才。诚信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期间的诚信教育和自我诚信素质的积累,是大学生能立足社会,成功成才的前提和保障。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学校、家庭对品德教育的弱化,以及法制不健全、竞争无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不讲诚信的现象。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深化素质教育,净化校园风气,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是精神文明的首善区,大学生群体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全社会呼唤诚信,大学应该率先树立诚信风气。
3.对社会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诚信是社会文明的规范,社会前进的杠杆,社会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日益扩大。一切应当讲求公正、公平,提倡公平竞争,讲求信用,信守承诺。只有全体国民具备诚实守信的品格,才能赢得国际尊重,社会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和诚信教育现状
应该说,大学生诚信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确实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拖逃学费和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随意违约等。
针对这些现象,各高校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诚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毋庸置疑,大学生诚信教育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笔者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重学习上的诚信教育轻工作和生活上的诚信教育。这种现象与部分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智轻德有关。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学习上,各高校为了加强学风考风建设,都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出台了惩治考试违纪和作弊等学习不诚信行为的措施,而对于恶意拖逃学费和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随意违约等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的教育措施和制度明显偏少。
2.重诚信认知轻诚信实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讲清道理,更要付诸实践,真正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既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更要解决做不做、行不行的问题。 知行统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理论上揭示的真理,思想上信服的观点,道德上确认的规范,在行动上就要能够具体地遵循它、奉行它、实践它。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注重强调理性知识,轻视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认识高,却没有内化的过程。在诚信问题上,具体表现为: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知道其重要性,但仅仅局限于作为知识的把握而不是作为自身道德素养的内在要求,更没有达到知行统一。诚信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学校缺乏对学生如何做人的足够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诚信教育工作的误区,即错把诚信认知当成了诚信行为。如果教育只有知识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就谈不上健全的人格,诚信则无从谈起。
3.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支持。而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有的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陷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抵消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好坏,而忽略了对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矫正,这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4.社会大环境支持和保障乏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能否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社会诚信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没有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并受惩罚”的良好舆论环境,没有形成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风气,没有健全 、规范的法律体系促使诚信社会的形成,没有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诚信不仅对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教育和管理,以制度为保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要教育职能。学校要在学生中提倡新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真正让大学生产生震撼,从而不断强化其诚信意识。要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丰富诚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应当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不断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促进诚信意识、创新意识的紧密结合,把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 。要重视师德建设,使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受教育者。要既重视学习上的诚信教育,又要重视生活中的诚信教育,积极争取家庭配合,用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培育诚信道德文化等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教育落到实处。
2.强化诚信实践,注重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高校诚信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活动,广泛开展各类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保证"诚信"教育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社会切身体验信用行为。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各种形式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关注社会、关注诚信、解析诚信,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周围和自己身上。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让学生检验自身的诚信素养,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真正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3.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要通过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强按照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要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将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使信用档案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真正让诚实守信的机构与个人能够得到奖励与实惠,让不讲诚信的机构与个人受到应有的约束、惩处和制裁。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要从制度上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道德与文明》,2003.01。
[2].沈祖芸:《大学生应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上海教育》,2002.06。
[3].魏听、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杨小红: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