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代中印关系史重要史料的翻译、整理与研究述评(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代中印关系史重要史料的翻译、整理与研究述评(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唐〕玄奘、辩机著《大唐西域记》

全书共12卷,成书于646年。记述了玄奘本人赴印度留学的经历,对所见所闻的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农业、商业、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叙述也颇为详细。这部书名义上是有关西域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实际上它也是7世纪以前有关南亚史地等方面的专著,对当时中亚、西亚等地的记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它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史地以及唐代中印关系史等课题的极其重要的文献。

目前中国学界对此书的研究集大成者为季羡林等人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校注在吸收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原著进行全面校勘,对书中涉及到的地名、人名、族名、典章、名物等进行了注释和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季羡林在《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中,对中印时代背景、玄奘的家世、西行求法的动机、在印度活动情况、归国后所从事译经弘法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的研究,对《大唐西域记》一书作了客观评价。此校注本的唯一缺陷是对有些新的考古发掘和语言学研究成果吸收不够,但瑕不掩瑜,目前它仍被学界视为最佳版本。

其他校注、导读及研究专著有:丁谦著《释辩机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五印度疆域风俗制度考略一卷》及《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附录一卷、印度风俗总记一卷》、贺昌群《大唐西域记之释与撰 》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向达辑《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等。此外,季羡林等译注《大唐西域记今译》、章巽、芮传明著《大唐西域记导读》、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周国林注译《大唐西域记》等,为更多的人了解这部著作提供了方便。

相关论文主要有:葛定华《〈大唐西域记〉所记第七世纪印度历史概观》,探讨了玄奘往来印度行程、7世纪印度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戒日王国家的建立和它的邻国、戒日王国家的政治、戒日王国家的农村公社和封建制度、印度种姓等级制度、7世纪时印度宗教文化等方面内容。黄盛璋《回鹘译本〈玄奘传〉残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与对音研究》,对于《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阐述了《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7世纪上半叶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六)〔唐〕道宣《释迦方志》、《续高僧传》

《释迦方志》成书于650年,是专门讲述释迦牟尼所居国(五印度)地志的书。全书分上下卷,8篇。记述了佛教产生和传播地域以及中印佛教交流的路线等内容。对于研究佛教传播史、中印交通史等具有很高的价值。目前最好的版本是范祥雍点校本《释迦方志》。

《续高僧传》又名《唐高僧传》,成书于665年,记载了自梁代至唐麟德二年(502~665)164年间485位僧人的事迹,附见者219人。其中所记天竺僧人及其在中国的活动,可供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之参考。陈寅恪有关《续高僧传》的读书札记,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七)〔唐〕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

此行记是唐王朝派往印度的使节王玄策所撰,约成书于公元661~666年之间。今见残本存于唐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书中。王玄策曾三次以唐王朝的使节身份出使印度,是对中印关系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中天竺国行记》是他亲历亲见的记载,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20世纪中外学界对王玄策的生平及史迹给予高度评价。早年研究和翻译著作有柳诒徵《王玄策事迹》、冯承钧《王玄策事辑》,〔法〕列维著、冯承钧译《王玄策使印度记》等。

50年代以后,关于王玄策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有:陆庆夫《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和《关于王玄策史迹迹的几点榷》莫任南《王玄策第二次奉使印度点》,阴松生《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尔诸问题》等。

孙修身对王玄策的研究最为全面,著有专著《王玄策事迹钩沉》,该书以时间为序,按照事件分类,对王玄策的事迹及其贡献进行详尽的考证、评价。

有关王玄策研究方面的史料,孙修身《〈大唐天竺使出铭〉的研究》,对1990年6月发现于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进行了考释;林梅村结合考古材料和语言研究成果,对《大唐天竺使出铭》进行校释,著有《〈大唐天竺使出铭〉校释》均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八)〔唐〕慧立、彦《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部关于唐高僧玄奘生平的最早、也是最详的传论,成书于688年。全书共10卷,记述玄奘早年旅游印度的经历及归国后从事译著的经过。本书与《大唐西域记》堪称“双璧”,都是研究玄奘、唐代中西交通史以及中亚和印度历史、语言、宗教的珍贵资料。《大唐西域记》以记述地理风貌为主,本书则以记人为主,二书可互为补充。

目前最好的版本是孙毓棠、谢方点校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外,还有贾二强译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

此传新疆出土有回鹘文本,由回鹘文专家对其进行整理,有助于此传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九)〔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成书于691年,记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唐初赴印度求法僧人的经历,反映了公元7世纪南亚、南海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情况,是研究佛教史、中印交通史的宝贵资料。

《南海寄归内法传》成书于691年,是义净写于归国途中的一部作品,主要记述印度和南海诸国僧人的律仪。此书对于了解7世纪印度、南海等地的佛教状况以及印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王邦维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和校注贡献最大。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对两部书进行全面校勘、注释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还著有《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及一系列相关论文,广泛参证古代佛教和非佛教典籍及近现代中外研究成果,对义净的籍贯、生平事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进行考述,并从社会史角度描述了古代印度佛教寺院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宗教生活、教育制度等,对义净著作的价值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关成果还有〔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小考》,华涛释译《南海寄归内法传》台北佛光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等。

(十)〔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今见残本为敦煌文书之一,仅存原书卷二的一部分和卷三。是旅居中国的新罗僧人慧超的游记。记载了慧超经海路至印度半岛,遍游五天竺,后取道陆路,经中亚回到中国这一过程中的见闻,涉及8世纪上半叶印度半岛及西域各地政治形势和社会情况,对于研究8世纪上半叶中印关系史有较重要参考价值。

20世纪早年相关成果有罗振玉校录札记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译著有 〔日〕藤田丰八著,钱稻孙译《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50年代王重民所著《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中亦有对慧超书的介绍。

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为张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年。,主要依据汉籍论述,对慧超所记五天竺诸国以及中亚各国史地进行考辨。

(十一)〔唐〕圆照《悟空入竺记》

见于《大藏经续正藏・佛说十力经》。公元800年,唐高僧圆照亲访入竺求法归来的唐释悟空,以游记的形式概述了悟空游历天竺及其在西域的见闻。此行记为我们了解8世纪中叶中印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国内仅有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对此作简要的注释;钟美珠译,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著《唐释悟空之入竺求法行》对此行记有粗略的研究。

(十二)〔唐〕贾耽《四道记》

此书又称《皇华四达记》,是记载中外交通线路的专著,原书已佚,《新唐书・地理志》所述中外交通路线即节录自本书。此书虽非作者亲自出行所记,但由于他素喜读书,尤长于国内外交通、地理的研究,又兼身居要位,所获信息较广且确凿,因此,是书实际上可视为唐代诸多旅行者出行记录的概况和总汇。虽然其材料为间接获取,但其价值与亲历亲行所记相比毫不逊色,是研究当时中原与周边地区以及中外交通、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的“安南通天竺道”可供研究中印陆路交通之参考。

相关成果不多,20世纪早年有罗振玉校勘《贞元十道录》。其后,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研究室《皇华四达记安南通天竺道概说》《云南史料丛刊》第15辑,油印本,线装,1979年。 专就安南通天竺道进行研究;徐建新《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对此行记作了简要的注释。

(十三)〔唐〕樊绰《蛮书》

此书又称《蛮志》、《南蛮记》、《南夷记》、《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共10卷,约成书于863年,记述了由唐朝进入云南的交通途程、云南的名山大川、六诏历史沿革、民族分布、首府区、主要城镇、物产、各民族风俗习惯、南诏政治制度,与南诏地方民族割据政权相毗邻的国家和民族等内容。原书已佚于明代以后,清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重录成书。所叙多系作者亲历,史料价值较高,为唐代云南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最系统的记载。其中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可供研究唐代南诏与印度交通之参考。

向达《蛮书校注》,搜罗版本,拾遗补阙,经20余年之考究,用力较深,颇多创见。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在前人尤其是向达校注基础上,精心校勘注释,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木芹《云南志补注》,以向达《蛮书校注》为基础,即向氏原书篇目、段落顺序及校语仍保留原状,注文大部分删去,汇录研究札记,补注内容为向达失校、误校、误读、错简失校、误释、存疑及无考七个方面,共250条。

(十四)〔北宋〕赞宁《宋高僧传》

此传为北宋释赞宁所撰,记载唐高宗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僧人事迹,正传记有532人,附传记有125人。其中有关印度僧人的记载集中在《译经篇》。

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为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上下册),书末附有陈雅编“宋高僧传人名索引”,颇便查阅。另有陈寅恪《宋高僧传》读书札记可供参考。

(十五)〔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赵汝适为宋宗室,曾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兼泉州市舶,《诸蕃志》一书即成书于此时。全书分两卷,上卷志国,记述东自日本,西至今北非摩洛哥共计58个沿海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风土人情等内容。下卷志物,记录各沿海国的特产47种。其记述得自亲闻,可靠性强,史料价值高,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与各国货物的重要著作。

早年冯承钧为《诸蕃志》作过校注。目前最新成果为杨博文《诸蕃志校释》,主要参订冯承钧校注本,并补其遗漏,同时参考中外专家论著,颇有独到见解。

(十六)〔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该书是我国关于元代中西交通海道诸国的重要著作,上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该书不分卷,书中涉及国家和地区220余个,逐一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及奇闻异事,为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之事,可靠性强,重要性超过宋明诸作。

早年沈曾植曾对全书作过考订,集阅读笔记80条为《岛夷志略广证》,刊于上海神州国光社的《古学汇刊》中,后改名为《岛夷志略略笺》并请人校订,但未刊行。苏继《岛夷志略校释》,以《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作底本,与其他版本相比勘,并以《诸蕃志》、《星槎胜览》等书为旁证,所依据较为充分,纠谬补正较为完善。可贵之处是集诸家之说,加以分析研究,取诸家之长,补诸家之未考,并多有创见,为研究西域南海物产民俗以及中西交通提供不少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汪前进译注《岛夷志略》,亦可资参考。

(十七)〔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

此三部书均为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随从人员归国后所撰,内容主要是记录所经各国的地理、见闻等,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部最初史料,对于研究15世纪中印关系史等课题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瀛涯胜览》为浙江会稽人马欢所著,《星槎胜览》为江苏太仓人费信所著,《西洋番国志》为江苏南京人巩珍所著。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和《星槎胜览校注》商务印书馆,1938年;中华书局,1954年。分别对前两部书进行校注,向达为《西洋番国志》作了校注。由于所记内容大致相同,三部书可互相比勘,以补脱文误字等不足。

六、结束语

从上述学术界作为重点进行翻译整理研究的各种中外文史料来看,有如下特点:印度史料以宗教和文学典籍居多,这与印度缺乏相关历史文献直接相关。在研究古代印度史及中印关系史等课题时倚重汉文史料,并兼顾古钱币、碑铭等其他相关资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汉文史料中有关中印关系史的记载唐以前多涉及陆路交往,内容重在佛教,史料多见于别史和杂史中,以佚书和僧人著录为主,这种状况持续至唐代达到巅峰。自宋代起,随着海路交通的日益兴盛,陆路交往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有关史料记载多着力于海路方面,内容侧重商贸活动,史料多见于杂史中,以沿海官员、下层官吏以及民间著录为主。限于篇幅,本文所选重要史料,只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部分,难免挂一漏万之嫌。例如,宋代至清代,可供参考的文献还有〔宋〕范成大《吴船录》,其中的《继业行程》能帮助我们了解10世纪中期中印陆路交通的变化以及印度佛教势力趋于衰落等状况。〔元〕耶律楚材《西游录》、〔元〕刘郁《西使记》、〔明〕陈诚《西域行程记》、〔明〕李暹《西域番国志》等书中的有关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等方面内容,对于研究古代中印关系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