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诊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诊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研究针对临床单侧眼神麻痹症状下的各种病因分别进行不同治疗后的疗效、预后,为以后临床诊断提供经验参考,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并经标准诊断确诊的120例具有单侧动眼神经病患。结果:后交通动脉瘤在病因中所占比例最大(67例),占病例总数的55.83%;其次为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麻痹(25例),占病例总数的20.83%;由意外伤害造成颅内血管病变(16例),占病例总数的13.33%;其他病因所占比例较小。针对上述不同病因分别给予不同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治疗总有效率为94.2%;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麻痹治疗总有效率为96%;意外伤害造成颅内血管病变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其他类病因的治愈率文中表格有提现,而1例原因不明的病例死亡。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病因,其治疗总有效率较高,预后较好;而原因不明病例和诊断不及时,诊断方法局限性大的病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低,预后较差。

【关键词】单侧动眼神经麻痹;后交通动脉瘤;病因;临床诊断;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8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1月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20例。年龄在1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85岁。男性76例,女性44例,左例46眼,右例74眼。年龄别、性别、眼别均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包括:头痛、眼周疼痛、眼睑下垂、复视、患眼功能受限、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下降或消失。

1.2 方法

应用SPSS17对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P

1.3 病因诊断分析

研究所收集的病例资料。翻阅存档的病志,按患者来源分为神经内科53例、神经外科36例、内分泌科21例、眼科10例,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占有大部分的比例。按病因分类发现患有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其主诉一般为眼眶疼痛或前额部疼痛,临床表现有眼部神经麻痹,伴有瞳孔受累。其发病机理是[1]由于位于动眼神经背内侧浅层的支配瞳孔的纤维被大部分向外、向后或向下生长的后交通动脉瘤所压迫而非常容易遭受侵犯。此类病因的患者有67例,其中64例均有眼部神经麻痹伴瞳孔受累症状出现。影像学检查阳性率高达94.5%以上,其中进行了脑血管造影(DSA)检查、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的患者有56例,而未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只进行了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的患者11例。第二大病因分类的糖尿病性动眼神经患者年龄在35岁~68岁之间不等,患者平均年龄为58.75岁,伴有糖尿病既往史,且病程较长。临床上区别于后交通动脉瘤的症状表现为瞳孔保持正常,这是因为缩瞳纤维居于动眼神经上方周边部,不易受损[2],此点,可作为鉴别与其他病因诊断的重要特征,对于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第三大病因分类的外伤引起的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脑血管病变,均急性起病,有头痛发热进而动眼神经症状。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为淡红色,显示有感染,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其他类病因分型包括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缺血性病变,MRI检查可确诊,其发病机理是供应神经干或者神经核的血管发生梗死、受到了临近扩张或硬化的血管压迫、脑干出血或兼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海绵窦血栓形成患者,多有面部挤压史,多有眼眶周围、鼻部和面部三角区的化脓性感染史。

1.4 治疗方法

67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56例接受外科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观察有48例治愈,6例好转,2例死亡;25例糖尿病患者接受降血糖治疗,血糖严格控制在5.0~7.0mmol/L范围内,同时加以抗血小板、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剂的治疗,随访半年观察有20例治愈,4例好转,1例死亡;16例外伤引起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抗凝、脑保护剂和扩血管的治疗,脑脊液有化脓性等炎症者辅以抗生素、脱水药物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控制血压、血糖以及血脂在达标范围内,随访半年观察有10例治愈、4例好转、2例死亡;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给予改善微循环、扩充血管和溶栓治疗,随访半年观察有3例治愈,2例好转,1例死亡;2海绵窦内病变、给予抗生素、脱水药物治疗,随访观察半年有1例治愈,1例死亡;4例原因不明患者接受常规改善供血、营养神经治疗,随访半年观察有1例好转,3例死亡。

2 结果

经过明确诊出断病因并及时给予对因治疗的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病例气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后交通动脉瘤性治疗总有效率为80.60%;糖尿病性治疗总有效率为96%;外伤性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血管畸形的病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海绵窦内病变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原因不明病例治疗总有效率为25%。后交通动脉瘤性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病例治疗总有效率占该类病因治疗总有效率的80.59%。

两组比较P

2.1 统计学分析

将病因分类的治疗总有效率分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所得差异P

3 讨论

动眼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解剖发现,动眼神经从中脑脚间窝出脑,行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硬膜脑进入海绵窦外侧壁,最后经眶上裂在眼直肌起始的总腱环内进入眼眶[3]。动眼神经走路上毗邻的神经较多,因而病变发生率较高,究其原因有病因复杂多样,、床诊断不够精确、辅助检查对患者创伤大易糟患者排斥、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对于诊断病情提示不大。明确的病因诊断是对因治疗的前提,也是该病治愈率提高的基础,因此患者应积极接受必要检查,有研究显示,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阳性率高达95%以上,可以清楚显示其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无血管痉挛等,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4] 。临床医生应对几种主要病因有高度敏感性,以增加临床经验更准确及时判断病因,提高治愈率,本次研究分析的瞳孔对光反射状况是鉴别后交通动脉性和糖尿病性的重要指标,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 冷守忠,吕小棋,庞世琪.动眼神经麻痹246例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4,30(1):31-33.

[2] 谈友芬,王志晔,治学兰.糖尿病性脑神经麻痹18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6,27(10):535.

[3] 姜文华.神经解剖学[M].上海:负担大学出版社,2004,130.

[4] 于林伟,郭迎霞,郭书蛟.单侧动眼神经麻痹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0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