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行高利润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着许多弊端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简要阐述了金融机构存在的几个弊端,并围绕这些弊端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机构;高额利润;弊端;金融改革
一、引言
2012年4月24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截至2012年4月4日,两市已有包括12家上市银行在内的133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报。其中,12家银行的净利润达到841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1.3%,剔除12家上市银行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较2010年不增反减。
二、银行高利润的根源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令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同行艳羡不已的成绩单,而“银行暴利论”则再次成为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与银行的靓丽业绩相反,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产能过剩、资源制约、环境恶化、转型困难、增长乏力的瓶颈期,显而易见,举步维艰的实体经济与高速增长的银行正在发生奇怪的背离,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分析一下银行的收入来源,或许会找到答案。
银行的主营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利息收入,二是手续费收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入比例则超过90%。显然,利息净收入长期以来都是银行高额利润的源泉。根据现行利率标准,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样的政策,确保了银行业可坐收3%的利息差。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的利差远远超过3%,因为根据国家的利率政策,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在操作层面,则是存款利率固定,贷款利率向上浮动。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贷款议价权掌握在银行手中,所以多数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高价贷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CPI全年同比上涨5.4%,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一年要损失1.9%。而银行将获得的低成本资金高价贷给企业,两头食利,不亦乐乎。
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占比不高,但绝对金额不小,也有几千亿之巨,而且巧立名目、花样众多,有乱收费之嫌。据银监会和银行业协会2011年7月的统计,中国银行业服务项目共1076项,收费项目850项,占79%。其中个人服务项目276项,有偿服务项目196项。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孟勤国曾向媒体披露了一份其领衔撰写的《银行卡收费不当问题调查研究》。这份调研报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加了10倍。虽然要求自7月1日起被取消的收费项目34项,但银行收费项目仍呈增长之势。2010年与2003年相比,大型商业银行的有偿服务产品和项目从338项增加到662项,增长了104%。2011年已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0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 31.79%,占银行总收入的比例从17%提高到19%。如前段时间北京有银行停办存折的消息便引起了广大储户的强烈反对。事件的根源在于银行的追本逐利,对存折业务设置种种限制的同时,间接迫使消费者不得不选用费用更高的银行储蓄卡。据调查,银监会去年的34项收费取消通知里面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对存折开户收取工本费等费用,但是对银行卡,四大行都要收取5-10元的工本费,10元的年费。此外,不管是活期存折还是借记卡,若账户中存款没有达到日均额度要求,还要另外收取3元/季度的小额账户管理费。而且银行卡的年费、工本费、小额账户管理费还是叠加收取的。除了个人业务以外,银行也在信贷规模管控与业务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巧立“账户管理费”、“服务费”“融资顾问费”和“信贷安排费”等各种收费名目,变相再度提高贷款成本,将利息收入“转化”成中间业务收入。而银行在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的同时,并未向客户提供与之相称的优质服务,因此而遭到广泛诟病。
三、银行高利润引发的弊端
银行业的高额利润给从业人员带来了高工资、高福利,但对中国经济却并非福音,甚至产生一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消极后果。简单归纳,有以下三大弊端。
(一)扭曲市场关系,造成资源错配,透支经济增长潜力
在当前金融体制下,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大多数企业没有议价能力,由此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大量利润从实体经济分流进银行体系,而企业则沦为银行的打工者。出于逐利的本性,产业资本争相逃离惨淡经营的实体经济,进入资产领域去追逐以钱生钱的财富游戏,从而形成投机盛行、泡沫泛滥的局面,实体经济则面临空心化危险,经济转型更是无从谈起。缺少实业的支持,银行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导致金融与实业双输的结果。
(二)催生地下金融,积聚金融风险
我国对金融领域实施严格的准入限制,而现有的金融体系又无法满足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于是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内容的地下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由于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参与主体复杂,同时缺乏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使得这些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地下金融活动乱象丛生、危机四伏。而且某些畸高的借贷利率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资金链的断裂、风险的爆发、甚至于经济社会的动荡也是可预见的。温州老板跑路潮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不利于银行业自身的长期发展
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银行业超常发展,年增长率超过30%,数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谓成绩斐然。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银行自身的经营水平并无多大关系,只是因为国家实施的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信贷资产不断膨胀,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国家的利率政策保护下,银行只需不停地扩大资产负债规模,便可坐享制度红利、攫取超额利润,而无需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业务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由此造成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失,制约着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解决弊端的对策建议
在银行高利润的背后,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和对消费者的盘剥,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弱化,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扭曲。因此,金融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金融领域的改革应该在市场化方向的前提下,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自由充分的竞争可以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实现市场主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我国现行的伪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下的一些积弊也会随之化解。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服务收费为例,银监会几次发文规范,但效果不彰,甚至有不降反增的趋势。事实证明,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运行是徒劳无益的。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那些收费高、服务差的银行自然会被消费者抛弃,只有那些收费合理、服务优质的银行才能生存,于是经过优胜劣汰,一套为市场各方所接受的、真正合理价格体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要建立这样一个运行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化金融体系,首要工作就是彻底破除垄断,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参与竞争,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将地下金融置于阳光下并合法化,培育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类小型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竞争、互补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二)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同时也是其他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基准,是最核心的金融要素,在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不同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博弈,形成市场利率,进而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率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项改革配合跟进,如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财务约束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等,另外还要涉及到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因此,宜采取渐进方式,科学论证、审慎决择、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实现存贷款利率双向浮动开始,逐渐扩大浮动范围,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以温州金改革试点为标志,中国的金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回顾改革开放30年,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困难和阻力中曲折前行,而对处于深水区的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巨大难度,准确判断,及时应对,确保改革成功。
笔者认为,此次金融改革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就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当下的中国经济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容易对经济运行进行过度干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干预,显然会使经济运行偏离其正常轨道,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具体到金融领域,这种干预造成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此类地方政府融资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无经济回报,因此多以土地抵押、地方财政背书。而一旦土地升值的趋势逆转,地方财政收入就会减少,贷款风险凸显。在目前房地产市场持续紧缩的环境下,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正在成为大概率事件,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内的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因此,如何定位政府的角色或许会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笔者观点,政府应该尽快从金融市场中全身而退,不再作为市场主体,彻底回归裁判员本色。具体说,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和制定者,为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二是作为市场监督者,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进行监督,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另外,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应警惕和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和阻挠。此次改革,必然会涉及金融体系、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也必然会引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激烈博弈。对于垄断金融资本而言,超国民地位将不复存在,高额垄断利润亦恐难以为继,因此最有可能成为改革的反对力量。鉴于垄断金融资本掌握话语权,其代言人往往以业内专家的身份出现,误导公众,游说政府,最终影响改革。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防止改革出现偏差。
市场经济是不完美的,周期性波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内在缺陷,更是市场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同样地,市场化的金融改革也肯定是不完美的,市场化改革不会解决所有问题,并且,在改革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失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改革方向、动摇改革信心。相信这次改革一定会让中国经济摆脱制度的束缚,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引领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持续发展时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胶州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