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理:明晰课程性质,提高教学实践品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理:明晰课程性质,提高教学实践品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澄:这一句是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概括,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二是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首先,说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是由于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我们知道,地理科学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因为地理科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才决定了中学的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和社会性质的课程。

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制定者和地理教材编写者来说,理解地理课程的这一属性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文理兼备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兼文兼理”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读、讲述、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包括电子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以及判读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的方法。

其次,地理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这一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虽然取材于地理科学,但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对地理教师来说,必须牢记“基础”二字,在教学时不能忘记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切忌随意加大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记者:《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宏观上阐明地理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基础课程之后。又逐条解读了地理课程的5个特点。首先分析的是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说明这两个特点很重要,您二位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段玉山: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第一,地理学和地理课程内容的区域性,表现在它不仅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第二,地理学和地理课程研究、教授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系统,综合系统中的各个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且当综合系统中的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地理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常说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地理性,要有地理味,主要也是指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理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它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凸显教学内容的地理性时所应该注意的。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处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时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形成。凡是涉及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内容,凡是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形成的案例,教师就要花大力气去讲、去做。例如,关于非洲自然地理景观,以赤道为轴,呈南北对称性分布的格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非洲中部是热带雨林,向南、向北依次过渡为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硬叶林。并且,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非洲大陆的气压带和风带随即南北摆动。于是,热带草原地区的干季和湿季交替产生,气温、降水、植物、动物也发生了规律性的显著变化,甚至影响到农事的变更、牧区的转移、人口的移动、商业的营销等一系列事物的变化……类似的事例,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予以重点关注,在制订课时教学目标、遴选主体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挂图和教学媒体、设计启发思考和探究主题及布置作业和编制试题时,都要把区域性和综合性课程特点的凸显、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形成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记者:除了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外,地理课程还有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如何理解地理课程的思想性?

陈澄: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的内容,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继承、发扬、光大。而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课程内容的一条红线,用这条红线把所有的课程内容串联起来,这是在基础教育各门学科课程中所独有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当今世界面临诸如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遭毁、生物种类锐减、水资源短缺、气温增高、自然灾害频仍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谓意义重大。在中小学所有的学科中,地理课程是最适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理课程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中学地理教师理应担当起这一重任,并要大力宣传。

当然,仅地理课程一门学科进行此项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各门人文学科都应该渗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但是,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与理、化、生等学科大多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解释、治理环境问题不同,地理课程一般是从宏观、综合、区域、全球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时同样应该注意把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置于核心的地位。

记者:在这个基础上,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又该如何体现呢?

段玉山:地理课程的生活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比较、选择生活环境,适应、享受和保护生活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原本是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必须恢复地理课程的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比如,要培养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前先查阅地图,旅游地图不离身,阅读或看电视时遇到相关问题也能经常查阅地图。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

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例如地理观测、仪器操作、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考察,等等。加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极为有利,如通过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环境质量监测以及简易地图绘制、地理模型制作等,可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积累各种地理表象,丰富地理感性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能接触到一些比地理课本知识复杂的地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此外,地理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开拓和进取精神。

记者:非常感谢二位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