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户籍改革有本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户籍改革有本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明朝的“户贴”到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经过六百多年历史淬炼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逐渐成为陈迹、城镇化比例达到48%的当今中国,依旧茫茫寻觅着自己的坐标。

尽管决策层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屡有表态,民间“加速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但却少有人仔细计算过户籍改革的成本。而看似聊胜于无的“户口”背后牵动着巨大的利益,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其成本绝非小数。

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就是改变中国多年来的二元社会模式,一方面使农民在户籍上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另一方面使公民合法迁居的自由权得以实现。

户籍改革必将引起城市全面扩容,这就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重新规划与建设;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成本的增加;城市中小学教育投入的扩大等多个方面的资金支出,而这些经济成本将大部分将由财政支付,并且随着户籍改革的深入城市财政支出将不断增长。庞大的经济成本是否有财力支撑?中央和地方财政谁应负责?社会共同分担的设想又能否成立?当这些重要的环节仍悬挂着问号的时候,人们对户籍改革加速的愿望就得不到满足。

与城镇居民相比,中国的农民在文教卫生、劳动人事、住房领域和包括养老、救济、抚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领域上仍处于不平等地位,而这些不平等,恰恰是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的。

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剥离附着在户籍上面的各种附加功能,回到登记人口信息的基本管理功能。如果不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社会福利,这种“改革”不仅毫无意义,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而只有实现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与福利的脱钩才能真正实现。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所说,“亟待改革的不是户籍制度本身,而是社会管理各领域滥用户籍制度配置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权益的诸多计划经济制度遗存。”

而这“脱钩”正是对中国公共财政的一种考量。纵观中国历史上任何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变革,不例外都是对公共财政制度的一种变革,不从财政制度着手,改革最终只能流于表面。

随着成都、重庆、嘉兴等城乡统筹的试点,地方城市的实践正在上演,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居住证也正渐渐取代暂住证,尽管改革步履姗姗,但可预见,在未来的社会构成中:

社会治理的二元机制将被一元化的城市治理所替代;农民可以选择自由进城,农村劳动力可自由流向城市,其余农村人口转变为专业农户,分散在小型居民点中;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工作与生活的区域,而“农民”一词仅仅有职业身份甄别的意义,其余社会身份和城市居民完全一样;进城农民承包的土地成为闲置资源,可配置给未进城的农民,农村土地经营趋于规模化,农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中国将仅仅需要约5000万农户,农民将成为中产阶级收入者。

但现在,我们必须直面户籍改革的成本。

户籍改革有本账。

这账,是一笔欠账。

谁来还户籍改革的欠账呢?

全国7亿农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