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学校在希望就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学校在希望就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些日子,有一个热词,从总书记的指示到新闻报道,从四川芦山到全国各地,不断地被传递着、演绎着,给我们以力量和希望!那就是——

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是一份坚忍与乐观。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难以领悟人生的真谛;不经受苦难洗礼的民族,更无法在精神上强健和伟大。灾难,给了我们生的勇气,让我们更珍视生命。更渴望有质量的生活。

从震后的废墟中站起来,我们迫切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校尽快复课。震后第二天,在学校安置点,孩子们晨练时的笑脸,是那么动人。震后第三天,帐篷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叩击着我们的心灵。震后第四天,活动板房外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让所有人进出热泪。

此时此地,学校复课,别有一番特殊的意义。

学校是一个精神象征。在蒙昧的暗夜里,它是高擎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灾后的非常情境下,学校的存在,将给惊魂未定的人们带来安全感。学校复课,是对不幸死难者最好的告慰,是幸存者面对未来的信念所在。有学校在,希望就在

学校是一个文化高地。职业赋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让教师身上自然有了道德的光泽。在急需恢复社会秩序的灾区,学校及教师特有的感染力,会把关爱和责任向周围辐射。有学校在,文明就在。

学校更是一个公共空间。作为培育未来公民的场所,它凝聚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它是一个天然庇护所,既安抚学生、传递温暖,也护佑公众、凝聚人心。有学校在,大家就在。

可以说,这样一场偶发的群体性灾难,在让全国上下所有目光与心灵聚焦四川芦山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在特殊情境下去反思学校的存在价值。

这种追根溯源的思考,将会提升恢复与重建的品质。我们希望,恢复与重建,不仅仅是复归过去的生活状态,让生命回到原处,更是以苦难为起点的再出发,是“否定之否定”式的再创造,是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要让学校呵护生命,以人为本,成为学生向往的所在。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只满足于,让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地方,给学生基本的生命保障,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譬如说,怎样让校园更适合师生的需求,发挥更大的教育功用,让布局更合理、软硬件更协调,让校园变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科学,让孩子们更喜欢。

要让学校引领时代、示范世人,成为社会的文化高标。震灾中,平素普通如常人的教师,突然迸发出极大的精神力量,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最美教师”。回归教育常态,怎样将大灾大难前的情感体验,融入教师每天的职业行为中,赋予这个职业更多的专业属性,在琐屑、平淡的教育生活中体现职业精神,赢得职业尊严,是一个大课题。

要让学校更多地关注心灵、照亮人性,成为人们精神的皈依。震灾过后,逝者长眠,生活仍在继续。心灵的伤痕不会像墙体裂缝一样轻易修复,亲历情景可能成为长久的梦魇。怎样把灾难变成独特的教育资源,去感悟生命可贵、人性美好,给学生生存的智慧与勇气,让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希望,将来回忆起这一段岁月,不是感到冰冷和暗淡,而是温暖与光明。

这,正是学校恢复与重建之本义,也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所在。学校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希望。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将决定着拥有怎样的未来!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学校的恢复与重建,才会是一种高品质的、充满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的工作。

也只有以精神和文化为基石,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才能在一切艰难困苦中安如磐石、永远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