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众狂欢的胜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众狂欢的胜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13贺岁电影《人再途之泰》在全国上映后,掀起了一阵不可抵挡的观影狂潮,创造了国产影片新的“票房神话”,成为2012年底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被称为“《泰》现象”。这部低成本喜剧电影成功逆袭的背后,体现了大众文化浓重的狂欢色彩,具有强烈的民间性和娱乐性特征,它的实质可谓是我国当今消费时代大众狂欢的胜利

关键词:泰;大众文化;民间性;娱乐性;狂欢色彩

0 引言

“狂欢化”理论最早是由前苏联文艺学家、美学家巴赫金系统提出的,它源于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文化,是一种平等的、大众的、具有娱乐性质的怪诞而又去中心的广场文化。在狂欢节的广场上,人们进行着各种可笑的仪式、祭祀活动和喜剧表演,不分尊卑等级,纵情欢乐。巴赫金指出,“狂欢节是一种全民性的演出,它打破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敬畏、虔诚和礼节。在狂欢节中,人们可以尽情地放纵自我、欢歌笑语、自由自在。狂欢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1]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狂欢节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大众文化,狂欢因素渗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中,例如通俗文学、喜剧影视、摇滚音乐、综艺节目等。而同时,“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和传媒,大众文化创造了一个大众的舞台,一个类似于狂欢节的民间广场,使得狂欢文化以新的形态延伸于大众文化中。”[2]而大众文化的狂欢精神,则最集中地体现在了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和娱乐性上。

当下,随着贺岁电影《人在途之泰》(以下简称《泰》)的热映,这部被某些学者认为“三俗”的喜剧片竟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一时的“《泰》现象”,观看《泰》俨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该片于2012年12月12日全国首映,上映一个月后,竟一跃成为我国历史上华语片票房冠军:

“截至12日,《泰》上映四周,在同档大片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单日票房500万元以上,12日单日票房1150万元,上映一个月累计票房达12.03亿元,累计观影人数冲向4000万。电影局对此特别提出表彰,称‘观影人次超过《变形金刚3》和《阿凡达》,票房刷新了国产影片新纪录,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3]

上述资料充分暴露了当今消费时代电影文化中的狂欢化色彩。本文试图通过大众文化和狂欢理论来解读“《泰》现象”,挖掘“《泰》现象”中所包含的狂欢因素,揭示其票房创造神话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当下社会文化环境谈谈《泰》超高票房背后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现实意义。

1 《泰》体现了大众狂欢的民间性

1.1 《泰》具有世俗化特征,迎合了大众趣味

该片是一部典型的喜剧片,影片以平民的视角,以轻松、温情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带有公路冒险性质的故事:商业科研人士徐朗用了五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叫“油霸”的神奇产品,属于潜力巨大且利润雄厚的高科技可再生能源。徐朗的同事兼竞争对手高博想把这个发明一次性卖给法国人,但徐朗希望继续深入开发研究,把“油霸”发扬光大,获取长远收益。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又因股份相同,唯有得到公司最大股东周扬的授权书,方可达到各自目的。于是当得知周扬在泰国后,徐朗立刻启程寻找,而高博获悉后将一枚跟踪器放在徐朗身上一起去了泰国。飞机上,徐朗遇到了去泰国旅游兼“度蜜月”的王宝,为摆脱高博的追踪,徐朗别有用心地接近王宝并与他同行,开展了一段泰国神奇之旅。两人一路磨合,最终徐朗帮助王宝完成了他在泰国的所有心愿,而他自己也被王宝的真诚善良所触动再次回归家庭,重新收获亲情,完成心灵救赎。

大众文化贴近生活,是属于平民的文化,具有民间性和世俗性。而《泰》所讲述的正是属于老百姓的故事,没有深刻的主题和寓意,目光瞄准平常人的喜怒哀乐,叙述现实生活中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以及金钱与人性的较量,是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因此,《泰》情节的世俗性迎合了平民的审美趣味,这是其票房一路走高的重要因素。

2 观众对《泰》的偏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是民间性的活动,应该是全民参与的,自由平等的,超越年龄、种族、阶层等的一切其他因素的限制。所以,“大众文化不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文化,而是有思想、有目标、有反抗意识的一群人的符号战场,他们通过大众文化展现自己的力量,对压迫他们的阶层进行反抗。”[4]

《泰》能在短短一月之内,毫无征兆地问鼎华语片票房冠军,除了归功于影片题材的类型化和情节的世俗化,更离不开观众的选择。有报道指出,《泰》引发了“报复性”观影,其“成功是中国电影长期畸形发展的一个饥渴式爆发,宏观看,不正常也不合理” [5],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认为,“《泰》现象”是中国大众对当今电影环境不满的变相抵抗,是长久压抑的观影负面情绪的释放。因为,“以日常生活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喜剧时代,现实人间的审美意识不可能仍以崇高感为核心,审美理念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满足人们日常的欲望释放和追逐与传统的超功利化和精神升华的审美模式将并行于世。”[6]在到处充斥“宏大叙事”的今天,低成本、小制作又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泰》无疑是他们宣泄不满的最佳突破口。他们以此抵制“英雄”,反叛“权威”,规避“崇高”,颠覆“宏大叙事”,呼喊出自身渴求的表达民间立场的大众文化诉求。

2 《泰》体现了大众狂欢的娱乐性

2.1 《泰》所包含的最大的娱乐性特征:笑

笑是狂欢节外表最显著的特征,广场上的各种表演、游戏、仪式都是以笑作为目的的。狂欢仪式让人们在对原有的常规世界嘲笑的同时,也使自身郁积的情感得到宣泄,内心的压抑得以解除,从而释放出人的真性情。而大众文化是基于平民的文化,它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而这种以笑为中心的娱乐性也正是大众文化狂欢化的精髓所在。

《泰》成为将自己的类型定位于喜剧片,无论是在人物造型设计、场景布置还是情节安排上都充满笑点。例如,影片中王宝的造型堪称“奇葩”:金色漂染蘑菇头,红色民族灯笼裤搭配浅蓝色佛像印花T恤,身背朋克刺猬双肩包,手托仙人掌,胸挂照相机,一出场便营造了突出的喜剧风格;王宝在宾馆用做葱油饼的手法为高博做SPA以及“泰国传奇”组合在电梯里打赌中国同胞是人妖的桥段也让人捧腹不已。同时,富有时代性和网络化的台词“包袱”百出,笑点不断,也为这部喜剧增色不少,如:1)徐朗:我看你这落枕是好不了了。高博:你不牙也疼么?!徐朗:你牙才疼呢!2)徐朗:这是人妖吗?王宝:这不是,这是我女朋友。徐朗:这是范冰冰啊!王宝:对,范冰冰就是我女朋友。3)王宝:人妖是男的?是人生的吗?4)徐朗:你是不是该吃药了?王宝:嘿,你咋知道啊!5)徐朗:王宝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王宝:你咋知道啊!我脑子是进水了,早上出门我钱包都没带。

尽管某些场景里的对白明显缺乏内涵,纯粹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但不能否认的是,《泰》满足了大众狂欢笑的娱乐性,被网友一致赞为“年度最好笑喜剧”。 “喜剧的狂欢化,使人发现人生世相的矛盾甚至荒诞,并用玩笑的态度超然于矛盾与荒诞之上,尽管这种超然可能是暂时的,但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和精神超越。”[7]《泰》通过主人公接二连三的“”和仿佛无止境的困境,让受众在观影的同时建立起一种胜利者的心态,在笑声与快乐里宣泄了日常生活中压抑的负面情绪,感受到人的主宰力量的强大,从而实现了对现实苦难和自我的超越。

2.2 《泰》的娱乐性还体现在影片的戏仿因素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创造了“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狂欢节广场上最主要的仪式就是给国王加冕和脱冕,这是对现实生活中宗教和祭祀活动的摹仿,并去除了其原本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充满了戏谑、嘲讽、歪曲,这样就构成了戏仿。它通过对第一世界的戏仿,在欢快的虚拟中,将第一世界解构,从而实现了第二世界对第一世界的征服。而这与大众文化形式上的戏拟不谋而合,大众文化中的戏仿因素所表现出的游戏精神和戏谑狂欢,也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审美娱乐化的倾向。

“戏仿作品的创作者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而观众在仿文的夸张和戏谑中,以放松的心态联想到原文,真正体验到自由、解脱的。”[8]而在贺岁片《泰》中,我们明显能看到戏仿的影子,例如,影片“兄弟组合+泰国奇遇”的模式与好莱坞喜剧电影《宿醉2》有相似之处;故事里王宝在遭遇寺庙黑社会时突然爆发出来的中国功夫,其气质神韵则是对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摹仿;而影片结尾处范冰冰的出场音乐则与其刚出道时的代表作《还珠格格》主题曲高潮部分惊人相似,而导演徐铮也承认是刻意为之。而正是这些戏仿因素,让观众在于原作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和对照,比如当人们惊讶于王宝功夫了得的下一秒,王宝却高喊他只会这一招并且抱头鼠窜,显示了极强的喜剧效果,达到了娱乐和取悦观众的目的。

3 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泰》现象”的产生并非是毫无根据可循的,它是大众文化平民化和娱乐化的一个表征,也是一次人们在缺乏正常渠道抒发心中郁积时集体爆发的大众狂欢。但是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泰》现象”并非是一种健康的文化现象,它作为大众狂欢的胜利,更多的是受众的选择,受众从中创造了意义,且从这种创造性的解读中获得,再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手段将这种体验和在社会中传播开来,这才使得《泰》成为当下主流的社会文化现象。

然而,《泰》的“票房神话”并不能代表影片的质量和深度。作为一部缺乏内涵的喜剧片,《泰》的实质应该是在当今消费时代缺乏正确娱乐导向的混乱时段中生发出的一个异类,这样的异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元、僵化的格局,消解了中心权威话语,对传统意义上以崇高为审美追求的正统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工业化、商品化、都市化的产物,大众文化强调的是流行,是时尚,是暂时的,不确定的。过分追求娱乐性必将导致深度的缺失,流于肤浅化和平面化。所以,喜剧时代的“狂欢”之后,往往隐藏着更巨大而深刻的失落和迷惘。大众在享受着视觉盛宴、娱乐的同时,也更需要对审美的泛化进行自省,树立理性的文化态度。除了娱乐的功能之外,大众文化也应当以理性的精神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这样才能以积极、成熟的姿态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5.

[2]洪晓.大众文化的狂欢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4(07):162164.

[3]姚霞.《泰》票房破12亿范冰冰卖萌:“”到更健康[N].长春晚报,2012113.

[4]张妍.消费时代的大众狂欢――读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J].青年记者,2009(03):1819.

[5]于音.《泰》引发“报复性”观影 失衡观众推动11亿票房[N].长春晚报,201214.

[6]龙明霞.喜剧时代:告别崇高[J].商业文化,2008(01):260.

[7]程细权.喜剧意识与狂欢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3):3739.

[8]夏泽安.论大众消费语境下中国影视的戏仿之风[J].齐鲁艺苑,2007(0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