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碳”发展趋势\影响及应对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碳”发展趋势\影响及应对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碳关税、碳认证(碳标准)、碳标签(碳足迹)等“三碳”问题在世界经济复苏、调整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重新抬头。对“三碳”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有助于我国早日提出应对之策。

一、碳关税、碳认证和碳足迹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

哥本哈根大会后,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事实。国际社会正着眼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利用各种渠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碳”问题应运而生。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技术优势占据减排道义制高点,企图将“三碳”问题由国内引向境外,由国内消费转向贸易投资领域。

(一)西方企业已开始为产品计算碳足迹,为产品加贴碳标签

英国率先在碳足迹、碳标签和碳认证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2006年初英国连锁超市乐购、博姿等企业在薯片、洗涤液等75种产品上加贴碳标签,标明产品从原料、生产、运输、消费和再回收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食品、服装到铺路石等已有2 500多种消费品加贴了碳标签,供消费者甄别购买。日本提出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系统项目”,在食品、日用品等行业开展关于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示范。美国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华盛顿碳基金公司和加利福尼亚气候保护公司分别推出了“零碳证书”和“气候意识证书”,已在饮料、糖等产品上开始加贴。澳大利亚计划未来5年连锁超市的约5%至10%产品加贴“减碳”标签。欧盟推出新的规则对生物燃料的碳足迹衡量做出强制性规定,其“生态标签”则为自愿性的做法。加贴碳标签的覆盖范围已由单一有形产品延伸到酒店等服务行业。

(二)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开始低碳产品标准制定和认证

全球三大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电信联盟)已着手推进低碳标准和认定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了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系列标准,涉及组织和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量化、监测、报告及审查和核证;正在加紧推进ISO14067产品碳足迹评价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也在考虑为电工和电子产品制定碳足迹标准。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正联合制定“温室气体产品生命周期标准”,计划于2010年12月公布。英国出台了世界首个碳足迹评价国家标准《PAS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该标准目前已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

(三)征收碳关税动议的趋势有所减弱

3月份法国政府被迫无限期推迟征收碳税法案,实际上业已放弃。4月底美国参议院推迟表决2009年6月份众议院微弱多数通过的《清洁能源法案》,目前该法案移交美国环保署进行经济分析。而且11月份中期选举不利,法案通过的可能性更小。欧盟国家中仅有瑞典、丹麦、芬兰三国对本国企业征收碳税,其他成员国均不同程度地反对征收碳税,最终对欧盟进口的区外商品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大为减弱。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普遍反对发达国家以碳关税的名义保护国内产业。

二、碳关税、碳认证和碳标签对国际经贸的可能影响

碳关税、碳认证和碳标签的实施需要碳排放标准的制定和认定。标准是国际贸易的技术纽带,而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鼓励成员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国际标准。如果国际标准化组织或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其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碳足迹认证、标准和标签更具隐蔽性,可能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世贸组织认为“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能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做出重大贡献”。发达国家在国内推行碳标准和标签渐成潮流,对其国内生产和消费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跨国公司在生产环节通过供应链控制碳排放,公众认可和接受低碳和绿色消费。发达国家由于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西方消费者对低碳产品有需求偏好,在碳排放方面有能力出台高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随着这些国家标准的国际化,未来有可能发展成新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国际贸易带来冲击和损害。

(二)发达国家可能以国内产品碳足迹标准为依据核定进口产品碳排放量,作为向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税基

尽管国际社会关于碳关税的鼓噪有所减弱,但不排除未来个别国家单边征收的可能性。碳关税的征收需要计算、核定和比较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国内已经施行的碳足迹标签和认证可为此提供支撑。一旦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意孤行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而届时又无可适用的国际标准,他们可能利用现有的国家标准来计算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我国出口产品可能面临高碳足迹标准为基础征收的碳关税,打压我国出口竞争力。

(三)实施碳足迹标准和认证可能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带来重大影响

目前,碳足迹标准主要以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从原料、生产、流通、消费和再回收的整个周期碳排放。国际贸易意味着更多、更长距离的运输和相应碳足迹增加。按照目前国际产业分工,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还可能继续增加。如果整个加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都算在我国产品上,对我碳排放量显然会严重高估。一旦欧美消费者接受了碳足迹标准的理念,他们倾向于购买地理位置更近的产品,这既有助于发达国家实现制造业回归,又削弱了我产品的市场份额。

(四)“三碳”影响跨国投资流向和效率

碳关税、碳标签等将有效阻止碳密集行业生产转移至境外减排立法和碳标准较低的国家,原来以规避国内严格环保立法限制为目的的在华投资,为符合严格的碳标准或躲避碳关税,重新考虑将资金逆向回流至投资来源地。跨国公司可能会采取缩短供应链、减少内部贸易、根据他国减排方案调整海外投资分配等应对措施。此外,欧美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借以推行严格的碳标准,迫使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为规避碳关税或为利用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在欧美国家加工制造,这会形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倒流,降低全球跨国投资效率。

当然,碳认证和碳足迹标准也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对我有弊也有利。通过对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其在消费过程中进行判断和选择低碳产品,向社会推进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随着碳标准、碳标签的推广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断普及,与价格和质量一样,产品的碳含量将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第三重要考虑因素,西方消费者会首先形成优先选择低碳产品的消费心理预期,会对在减排方面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产品形成不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就国内而言,消费通过流通反作用于生产,低碳消费将倒逼生产厂商更多地考虑开发低碳产品、降低能源消耗,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技术,也有助于我加快向低碳生产模式和低碳经济转变。

三、我国应对“三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三碳”衍生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为民众所向,大势所趋。随着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与贸易的分歧日趋激烈,利益的分化和博弈更加明显,显示做好“三碳”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一)在涉及“三碳”问题的国际贸易规则谈判中,发挥应有影响维护我和发展中国家权益

哥本哈根大会宣言的达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全面参与和主动引导能力。“三碳”问题可能与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力推的“环境产品清单”谈判相呼应,气候变化可能加速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建议联合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责任与历史分担问题,主导以消费为基础的排放,即发生在生产国内的排放量减去净出口产品中携带的排放量,这比总排放量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排放责任。防止发达国家实行更加严格的碳足迹标准,迫使我国接受量化减排。

(二)考虑制定适应中国流通发展特点的碳标签体系,以消费行为引导产业转型

建议以食品行业为试点,推出碳标签的自愿国家标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鼓励公众参与低碳饮食活动,对食品企业形成倒逼机制,引导食品行业自主节能减排,实现产能升级改造。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他行业推广,同时也可夯实进一步参与国际谈判的国内产业基础。

(三)尝试碳足迹在加工贸易过程中的“压力测试”

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碳的“集中排放场”,出口产品占国内碳排放量约23%至33%。建议按照国际通用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启动测算加工贸易产品的碳足迹量化工作,可首先涵盖进口原材料、国内物流、生产加工、出口制成品等主要环节,找出节能减排的节点,也为反制其他国家可能对我产品征收碳关税打下基础。

(四)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援助工作

发达国家在兑现援助资金和无偿技术转让方面缺乏诚意,非洲国家、小岛国和欠发达国家希望从中国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多支持。建议将应对气候变化援助列入我国援外中长期规划重点,通过成套项目、提供物资、人员培训等各种方式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援助所占比重,对援外项目设计和施工环节增加节能环保措施的考虑,通过援外带动我国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这将有助于我国在“三碳”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的提升。

(五)跟踪了解发达国家碳标准、碳标签等实施运作情况

调查发达国家消费行为和预期的变化以及可能对我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甄别易受“三碳”影响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优先在重点外贸商品中推行碳认证、碳标签试点,辅以适当的优惠激励手段,引导企业主动调整和应对减少损失,维持市场占有率,做好防范“三碳”的政策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