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永波 不弃田野的滹沱河之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永波 不弃田野的滹沱河之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来,在家乡河北正定的田野上,他播种辛劳,放飞梦想,收获创业的酸甜苦辣和丰富的人生历练。

八年前,走出西南农业大学这所名校大门的王永波,怀里虽揣着大红的毕业证书,却既不留恋城市,也拒绝任何科研院所或一些大公司的诱惑,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田野回乡务农,去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在已经远离了董加耕、邢燕子时代的今天,绝对是为数不多的特例。

王永波在自己的家乡河北正定县南楼村那块希望的田野上,播种辛劳和汗水,放飞执著的梦想。八年过去,他收获了创业的甜酸苦辣,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和丰富的人生历练……

家乡的土地,让他梦魂牵绕

一种根深蒂固的共识早已在中国农村持续多年:一个农村娃要想跳出“农门”,无非两条路,要么当兵要么考大学。而与当兵相比,考大学似乎更靠谱,也更不易,那得是十年寒窗的苦读,真才实学的较量。能够“考”出去,当然就绝不会再回来,除非“吃错了药”。

王永波却真像是吃错了药。

不知为何,这个在滹沱河古河道冲积平原上长大的孩子,对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对像自己父母一样的质朴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之情。

小时候,那无垠的农田就是他成长的“游乐场”。上高中时,学习压力大,每当精神极度疲乏时,一望到窗外那葱郁的绿色麦田,看到农人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顿时便会心旷神怡,焕发精神。结果,考大学时,他硬是不顾家人反对,点着名报考了曾经走出过袁隆平院士的著名学府——西南农业大学。

西南农大座落在重庆北碚。大学期间,王永波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理论,最让他念念不忘的便是每到周末或假日,他都会走出校门到附近的乡村,寻访当地的农户,与人家交朋友,到人家的地里看看农作物生长情况。某年,他看到《重庆日报》上登载一篇报道,一个曾经是房地产的大佬居然放弃商海诱惑,转而去承包荒山,到荒山上一点一点开垦出绿色的希望……他一下子激动了,利用假日带上几块面包专程前去拜访,亲身感受这些当代“愚公”们的可贵精神。而每年的寒暑假,他则必会回到自己的老家,以“支农”或“大学生三下乡”的名义,一次次近距离亲近家乡的土地……正是这种不间断的“亲近”,使他更清楚地看到家乡的农业,无论在生产观念上还是在科技含量上,都与人家有巨大的差距;也让他还在大二时就早早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毕业后返乡,为家乡的农业搞点名堂出来!

目标一旦确立,王永波的大学生活及他为之所做的一切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为了理想,他“时刻准备着”,一边充实着书本知识,一边仍然不间断地支农或下乡实践,结交朋友,寻访典型。2003年大学毕业了,王永波并没有急于回乡,而是首先选择了到农业搞得较好的山东寿光去闯荡,为的是给自己的回乡创业寻找到具体的路子和项目。

果然,山东之行使他大开眼界。寿光的“蔬菜大棚”扬名全国,享誉海外,近一年的“打工”实践,他谙熟了大棚生产从选种、育苗、栽培至田间管理的全部操作程序,也初识了组织和管理现代大农业生产的手段和方法。于此,他也找到了回乡后准备大干一番的路径和构想:把山东的好经验搬过来,在家乡南楼村去种大棚。

创业艰难百战多

2004年,满脑子都是雄奇的规划和构想,眼里充满着即将要出现的一座座瑰丽大棚的憧憬和希望,王永波回到了南楼村,回到了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望着眼前这个上了大学却依旧没离开农业的儿子,父母心里的气简直不打一处来。原指望他走出家乡到南方大都市上学、见世面,不说能够跃登“龙”门,混个一官半职,或找个赚大钱的差事,以后还能“衣锦还乡”,谁知他那个“龙”门不登,连这个“农”门也不跳,居然又回来务农,这让父母的老脸往哪儿搁?乡亲们又会怎样看?

王永波当然理解父母的心事。这个从小就品学兼优又极孝顺的孩子,更知道这事儿绝不能与父母硬顶,只能慢慢做工作。回乡的最初几个月,王永波几乎天天与父母“黏”在一起,像乖孩子似的,为他们做这做那,想法子让他们高兴,乘机就口吐白沫大谈现代化农业的宏图大道、灿烂前景,信誓旦旦向他们保证:只要你们支持我,我保证,面包会有的,你们的媳妇会有的,孙子会有的,你儿子也一定会有出息的……

终于,家人默认了。可王永波接下来又傻了眼:搞蔬菜大棚,找谁来投资啊?

王永波打工一年挣的钱除了孝敬父母外就所剩无几,家里更无什么积蓄,那么四处借贷吧,可现在还一无所有的他,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谁敢轻易借钱给他?最后,是跑运输的表哥慷慨解囊,一口气拿出5万元,这才让王永波得以建起了最初的三座蔬菜大棚。

自此,王永波整天钻在他的大棚里,按照生态农业的理念,没日没夜地开始了劳作,一点一滴地打起了基础,像侍候宝贝一样精心守候那些绿色的幼苗,他热切期望着他的大棚能发挥巨大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乡亲们也像他一样。

可辛苦快两年过去,全村种大棚仍旧只是王永波一个人,周边的老百姓谁也没跟进。这离王永波的理想相差甚远,也让他十分郁闷,费那么大老劲成不了全村的事业,他一个人种个什么劲儿?

这当然怪不着乡亲们。现如今的中国农村,早已不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那个时代了。你王永波即便就是读成了大博士,回到乡下来,照样只是个“个体户”,人人都“租”种在国家的土地里刨食吃,自己管自己,谁也“领导”不了谁。这可比不上当年的高占武、孔淑贞们,只凭着复转军人、回乡青年的威望,就能在村里一呼百应,让一群激情燃烧的有志青年围着他们转,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苦恼着的王永波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农民的思想意识虽然十分保守,但对大田种植科技兴趣还是很浓厚的,这说明农民并不排斥科技,而这正好是王永波的强项,通过向乡亲们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不是走近他们的最好途径吗?于是,他又一次东拼西凑借钱开办了一家农资店,以这家店为平台,把村民们组织起来实行会员制,一方面经营质量有保证的农药、化肥、种子,另一方面借此为村民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科技信息、田间诊断、现场指导等。他自己讲课忙不过来,还联系了省农业厅植保专家来为村民举办科技讲座。

就在这年,王永波有幸结识了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并自费参加了温教授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梁漱溟乡建中心“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的培训,这让他找到了与农民结合起来的好办法——走合作化道路。

回村后的王永波开始奔走呼号,挨家串联,费尽口舌动员了20几户乡民,组织筹办起了南楼村的首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上马就雄心勃勃,尝试规模经营,引进了优质小麦,开始搞“订单农业”,同时蔬菜大棚也一下子发展到了几十座。前景一片看好,王永波睡在梦里也开始笑醒了。

然而,那年麦收时偏遇连阴雨,抢收的小麦因生了芽被大公司“拒收”,订单成了废纸。遭受重创的王永波只好调整布局,暂时放缓合作社的经营。

2008年,他利用土地流转经营的机会,一下子拿了几百亩地又搞起了蔬菜大棚。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的实际状况,他把山东学来的日光浴性质的棚改造成为能封闭能开放的春秋冷棚,那年大葱效益好,他卯足了劲计划着要用200亩地种大葱,准备来个咸鱼翻身,好好赚他一把!万没料老天仿佛有意考验他,让这个“降大任于斯人”的他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这次是赶上了南方遭遇罕见雪灾,他在他女朋友湖南老家正培育的几十亩优质葱苗一下子全军覆灭,而其余几个棚里种的大白菜、萝卜等品种也被冻了个七零八落……

王永波欲哭无泪。但挫折和磨难没把他压垮,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他就不信他的理想在家乡这块土地上实现不了!转过年来,他不屈不挠地又开始建起了五座新棚,虽然秋季一场大风,刮翻了其中的三座,他咬牙跺脚,再建不误。屡遭磨难的王永波终于感动了上天,从去年开始他的境况有了质的变化,如今,他的七座大棚如同抗风雪斗严寒的七条小白龙,威武雄壮地在绿色田野上一字排开,在执著地坚守绿色的希望的同时,也开始不断吸引众多乡民纷纷加盟其间……

夫唱妇随在希望的田野上

2005年,王永波通过网上“三农论坛”的博客,结识了远在深圳当着“白领”的王小英。与王永波一样,王小英出生在湖南邵阳农村,从小也有将来回乡改变农村面貌的远大志向,不同的是她是想通过办教育来为家乡做贡献。她一路苦读,直到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所接触和感受到的教育实际和现状却让她十分困惑,她感到她的理想仅靠个人奋斗根本无法实现,于是干脆下海,跑到深圳去外企做了一名白领。

王永波与王小英通过彼此惺惺相惜的“网聊”,两个年轻的心越来越近,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志向,无形中变成了一根红绳。终于,王永波激动地向王小英发出了真诚的邀请:既然我们都立志要为建设新农村奉献青春,可你现在还悬在半空中,而我却已脚踏实地把根深深扎进了土地,那你为何不干脆到我这来共同奋斗呢?

有共同理想的爱情是很难拒绝的。第二年,敢做敢为的英子真就舍弃了深圳的一切,远嫁到了河北农村。

从此在古滹沱河平原上,两个青年的身姿如影相随,他们一起扛承磨难,一起播种希望,他们办起了农民夜校,不定期开办各种科技文化讲座,用他们各自所学和所长,点点滴滴改变着家乡的一切。

英子的强项在文化教育上。不久他们俩通过结识北京农家女书社项目负责人,经过一番努力把这个项目引进了南楼村,在村里建起了一座书屋,从此南楼村的孩子们放学后有书看了,村民们劳作之余有了一处接受文化洗礼的场所。几年下来,书屋藏书达6000册,英子还组织起了一支农村妇女志愿者队伍,由她们轮流义务值班管理书屋,同时使自己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王永波夫妇俩的共同操持下,南楼村的文化生活日渐红火起来,他们分别联系并邀请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大学的支农社团,利用寒暑假长年坚持来村里开展活动,还把从南楼村考出去的历届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联谊会,发动大家伙一道“回报父母,回报家乡”,为村里建设出力。他俩还办起了农家女文艺队,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集体文艺活动,活跃村庄气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王永波夫妇俩的所作所为,让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王永波的创业热情和办实事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村民。2011年4月,他被评为正定县“农村好青年”。同年6月,他的绿色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被团县委命名为“农村好青年创业基地”。更令人高兴的是,今年初在村党支部改选中,他被村民们高票选为南楼村党支部副书记,还兼任团支部书记。

上任后的王永波信心满满地告诉乡亲们:“下一步,我想领着大家进一步建设生态农业园。就是利用有机肥料实现蔬菜有机种植。在此基础上向‘有味’农业迈进,不仅让消费者吃得健康,更要让消费者吃得有滋有味。同时,发展林下养殖,散养土鸡、白鹅。利用发酵好的禽粪取代化肥,蔬菜菜叶又可以喂养鸡鹅,形成立体循环的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