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沿着陶渊明的足迹探访桃花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沿着陶渊明的足迹探访桃花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至,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在此留下了珍贵的墨迹。游人纷至沓来此地,与其说是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如说是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入口:天上人间佳仙境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境内,从桃县北站可前往桃花源。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自古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

来到桃花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桃花源牌楼,这座牌楼高16.8米,宽26.8米,中空净跨12米,为目前我国横跨国道最大的“中华第一坊。”穿过牌楼,是渊明园,内供陶渊明塑像,并置《桃花源记》碑屏,园内荟竹类珍品,集名桃大全。站在园中观桃花之灿烂,怀靖节之遗风,弥增景仰之情。

《桃花源记》中这样描述:武陵渔人划着一只小船沿小溪行进,记不清走了多远的路程,忽然碰上一片盛开的桃花树林,溪水两岸几百步左右都长满了桃树,其中没有别的树,树下芳草青翠嫩绿,树上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这种景象感到十分惊异。他再往前走,想要走完这片桃林,他一直走到溪水的发源地才把这片桃花林走完,眼前看到了一座山。

现在传说中的小溪没有了,只有一片状如残月的桃花湖,足足有60余亩。十万红桃,一岗松杉,于湖中凝翠溢彩,飞鸟留踪,清波暗香,只觉天上人间,美不胜收,仙歌处处,令人留连忘返。

村落:越过千年的沧桑

《桃花源记》中的那位武陵渔人见山边有个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便将船搁下,从山口进去。洞口开头的一段路非常狭窄,仅仅只能容纳一人通行。再向前几十步远,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里边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美观,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各村落之间可以相互听到鸡鸣狗吠之声。其中男男女女来来往往从事耕作,老人和小孩都愉快自在地过着安乐的生活。

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就是秦人村。秦人村有2.5平方公里,是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独秀。秦人村包括秦人村牌坊、秦人古道、豁然台及秦人居。秦人村牌坊,座落于秦人村的入口,上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书写的录书楹联“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坊额镌刻原国家农业部长刘中一的“世外桃源”。

据当地人介绍,现在的秦人古道并非当年那位武陵渔人走的山洞。传说当时的秦人自这位渔郎一出桃花源,便把出口幽蔽起来。当今武陵人陈碧等人,揭千载之秘,凿通秘径,敞开神界。秦人古道蜿蜒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舍、古堡、古台、古洞组成,牌坊古土、秦舍古朴,山洞古幽,踏上秦人古道,未入世外桃源,即给人一种与世隔绝之感。

古道深处,突然间明亮起来了,这就是豁然台,因陶记“豁然开朗”句得名。台前半围,巨型秦砖砌成半墙,墙上垛口数孔,游人至此,古坛浮空,竹廊通幽。仰望高阁古坛,俯视良田美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顿豁然心胸的美感。

穿过豁然台,就是秦人居了。秦人居有几处房屋,均为秦代建筑式样。住房均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古窗幽壁,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室外田园桑竹,远观竹廊蛇行龙腾,气势非凡,廊亭相闻,古意野趣,淋漓尽致。室内陈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剖开成瓢。

田园间纵横交织的是阡陌。这些阡陌虽说比不上水泥路、柏油路的便利,但它确有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与泥土的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到大地脉膊的跳动。

村中多少岁月,尘世几度春秋?与世隔绝的秦人村,晨钟暮鼓,一声声倾诉着久远的历史和岁月的苍凉。

生活:一个“秦”字贯古今

桃花源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朴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情愫。

秦人村里虽然已开发成为旅游胜地了,但桃花源仍有一村庄三合村,村里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就是当年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以前三合村的村民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造,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的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在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

秦人有自己独特的加工大米的方法,用碟子、石碓。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碾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秦人认为,这样加工比机器加工出来的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来到三合村,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上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也要摆上一桌擂茶。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而成,又名“三生汤”。

擂茶由来已久,据传东汉名将马援奉命进击武陵壶头山,路过乌头村(即桃花源一带)时,正值盛夏,想不到瘟疫流行,将士病倒了数百人,马援自己也染上了瘟疫。为此他下令在山边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寻医问药。这里的一位老婆婆见马援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便自愿献出了祖传秘方: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成桨,然后冲上沸水,让士兵每日当茶饮用。染病的服此汤后,慢慢转好;健康的服用此汤后,也避免了瘟疫的传染。

擂茶必须趁热喝,最好是开水刚刚冲下,热气来不及散开的时候喝上一口顿觉心胸开阔,肝脾舒适,肚里留下一股散不尽的香气。然后再细品慢咽,辣辣的,咸咸的,涩涩的,渐渐尝出其中的滋味,等到一碗擂茶落肚,已是筋骨舒适,神情悠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