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从空中飘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从空中飘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追求人性与唯美自由的浪漫诗人徐志摩,从未停止其探寻的脚步。《再别康桥》是集中体现诗人早期创作及思想轨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旖旎缱绻的感情抒发,诗歌的三美原则,都体现了诗人艺术创作在从古老国度到西方唯美主义,从立志实业救国到投身文学与思想的大潮中日臻完美。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艺术追求

徐志摩曾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深情地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再别康桥》是集中体现诗人早期创作及思想轨迹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人对“爱、美、自由”的艺术追寻中,“康桥情结”贯穿了其一生。

《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没有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也没有体现具体的时代精神,但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审美享受。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了怀念。

全诗共7节。在第1节中,主要写了诗人只身来到康桥以及离开康桥的情景。在诗中,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了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它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道别的依依惜别的心情。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而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在第2至第5节中,诗人着重描写了康桥迷人的风光。如第2节,诗人写了康河岸边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里的美丽景色,并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这是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深深印入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第3节,诗人描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情景,它们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诗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榆阴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地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看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这段话正好可做为以上两节诗的最好注脚。第4节,诗人写了潭水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榆阴下的一潭”一句中的“潭”指的是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拜伦和他的诗,使诗人神往,如今又见这美丽的景致,诗人不禁才情飞扬,写下了奇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用虹与梦描写潭水,写出了潭水的深沉与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句诗情景交融,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诗人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想象自己撑一支长蒿,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迎着和风,沐着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这就是诗人寻梦的内容。诗人这里说的梦,实际是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暗含着诗人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在第6节中,诗人的思路急转,从梦中回到了现实,发现物是人非,无人可以倾诉,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别离的笙萧响起来了,夏虫也因为别离而沉默不语。这一节是诗的高潮处,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但唯其如此,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切的离情。“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又是匠心独运的一笔,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萧”,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描写了康桥的旖旎风光,浸透着诗人无限缠绵情感,体现出新月派提倡“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的诗歌创作主张。诗的音乐美表现为音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每行诗由二至三个音步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的建筑美表现在诗行和诗节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两两错落有致,每节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诗的绘画美表现为诗人用词讲究色彩的运用和搭配,诗中“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斑斓色彩,每一节诗几乎都可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及诗歌主张,绝大部分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读他的诗,我们不能不慨叹诗人触角之灵敏,惊叹诗人观察自然细致入微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惊叹诗人想象丰富、精巧构思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惊叹诗人高深的音乐修养和绘画艺术的造诣。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是意境美。在这里,作者把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实践。他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意境,将自己对母校的多年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并添加了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这首诗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体,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世界。

徐志摩因其意外早逝留给世间无限的遗憾,但正如诗歌中的一个永恒意象——轻轻来去的一片云彩,苍茫而匆匆的人生步履,让爱与美在空中飘过

参考文献:

[1] 韩石山.徐志摩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徐志摩.徐志摩代表作.华夏出版社,2008.

[3]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京华出版社,2007.

[4] 梁实秋.谈徐志摩. 台北远东图书,1974.

[5] 胡适.追悼徐志摩.

[6]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