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力无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力无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几年,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微博”的出现,更是把我们卷入了一个“微”漩涡中,使我们沉迷其中而乐此不彼。虽然是“微”力,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无比”之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微博这种强大的传播力及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传播力;“微”力无比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79—01

近两年,伴随微博这一新兴媒介的出现,我们的生活正悄无声息的环绕在一个奇妙的“微”世界中,从微博的直接衍生词汇——“微博控”,到一系列的“微小说”、“微表情”、“微公益”、“微动力”,再到今年各种“微电影”的活动评选,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虽然各个有“微”字相伴,但体现出来的却是“力无比”。

当然,这里的“力”,不是说的力量有多大,而是说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出现,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之巨大。尤其是像微博这种传播如此迅速的新兴媒介,其传播力更是不可估量。就拿其鼻祖“Twitter”来说,在2009年6月26日,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的消息曝光后不到一小时,“大约有6.5万条微博在Twitter网页上出现。最高峰时,每分钟新增5000多条微博”。①而伴随Twitter的名声越来越大,国内的微博网站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从早期的饭否、叽歪等,到现在的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也掀起了中国的“微博热”。由此可见,微博正在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蔓延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其强大的传播力不正体现了新的网络时代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吗。

一、个性化的表达与情感的宣泄

微博最初主要是为用户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新鲜事而考虑的,正如Twitter网站的宗旨就是: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anywhere in the world. (分享和发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正在发生些什么——译注)。”②你可以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来分享自己此刻的心情,也可以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它无需耽搁你过多的时间,只需你的闲暇空隙,就可以与另一个城市的他们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妙。这种传播的即时性,内容的碎片化正好符合了现今社会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展示自我,关注他人,一起围观的心理。它似乎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却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我们的生活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这种影响看似浮在表面,其实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思想中。

二、微博引发微舆论,形成微聚力

说到“舆论”这个词,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各种媒体,它们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③而微博,一个极具私人性的媒介,在网络这个大家庭中正不遗余力的发挥其微舆论的影响力。而在一场场的微舆论中,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平民记者。在《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中的该年度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借助微博,围观重大事件,某种意义上,这不仅充分发挥了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而且由公众引发的这种“微舆论”,更容易形成一种隐形的“微聚力”,促使事件公开、公正的展开,增强事件的透明度,同时也便于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实情。

三、微博问政——塑造新时期的政府影响力

说到微博问政,不得不提到政府微博的出现,2009年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网开设了国内首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对当时昆明市螺蛳湾市场及云纺商业区商户搬迁问题所引发的人员聚集的事件进行如实报道并引导舆论走向,赢得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紧随“微博云南”之后,很多政府机关开通了微博,用来信息和回应民众诉求。2010年的“两会”与往年相比有了新看点,这便是代表委员们的网络微博互动。通过微博来晒提案议案,与网友互动交流并寻求建言。政府微博的开通为新型的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开启了“绿色通道”,这也成为了公众监督政府、进行民意表达的新平台。新时期,政府同样应该运用新的思维来开展工作,借助新平台关注民生,以此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塑造新时代的良好政府形象。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虚假信息的检测,谣言的散布等,当然,这也是相关的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及时应对的问题。微博,未来的路还很长,仅仅依靠监管是不够的,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解决的根源还在于每一位使用微博的人。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它,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微博力”。

注释:

①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