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州:功能性开发提升城市品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州:功能性开发提升城市品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风徐来地,山水宜居州。这是近年来徐州人用自己家乡的名称和亲身感受提炼出来的城市形象。

如今,仅仅“宜居”二字已经不能够概括这座苏北重镇的发展水平了。在徐州市民的眼中,城市变迁已经不是仅停留在对原先道路和建筑升级改造的层面,许多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城市设施和管理方式正在培育着市民们对特大城市的认知和概念。

从去年开始,徐州在完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手笔推进城市功能性设施建设,通过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带动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山水资源开发与功能服务能力建设齐头并进,徐州正经历着从“宜居”到“乐业”的城市品位的升级之路。

宜居生态注入城市魅力元素

8月初,坐落在徐州市中心的大马路三角地的工程围栏全部拆除,露出的芳容让众多市民会心一笑――这块城市核心区交通要道边的“黄金宝地”,并没有如许多人在动迁之初猜测的那样建高档楼盘,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生机盎然的公共绿地。

此前,已经有多处由商业区拆迁改造成的绿地建成向公众开放。她们都是徐州实行的“城市松动”计划的一部分。

国际上的实践证明,一个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中有意识地留下一块块小绿地和游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难得,很好地能凸现这个城市的品味。

为打破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徐州主城区狭窄逼仄格局,从2007年开始,徐州实施了云龙公园敞园改造,打造了黄河旅游风光带、小南湖、云龙山东坡运动广场、九里湖西湖、大龙湖西部生态湿地等一批精品园林绿地,形成了以山体为骨架、以河流道路为网络、以公园广场为点缀、“点、线、片、面、网、圈”相连的生态格局,于是,一座“楚风汉韵、山水相依”的城市绿化特色出现在世人面前。

不仅国内人士对徐州的生态变化称赞有加,连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对徐州的生态建设,特别是塌陷地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成效惊叹不已。在他的力主下,最终促成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签署了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项目的协议。

功能化升级贯穿科学与美学的律动

环境美是由能唤起愉快情绪的天然造化与人工创造的那种和谐促成的。城市园林绿地并不是只可远观的图画,她们宛如围棋中的“气眼”, 也被称为“城市之肺”,在城市格局中起到了自然分界的功能,极大地调节了城市的气候环境,是城市的“天然氧吧”,更成为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所在。

没有一个清洁和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一个城市也是这样。徐州城市功能化升级贯穿着科学与美的律动,让徐州人感受到生活的自在和愉悦。云龙公园始建于1958年,在2008年实行敞园改造后,节假日的人流量每天都在5万人以上;而以运动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云龙山东坡广场,6个休闲区域的70多套运动器械从早晨5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几乎总有人在使用。

近几年来,徐州市把提升环境和城市功能作为发展生产力一样来对待,资金总投入超过了500亿元。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还绿、扩湖增绿、延山扩绿等方式,先后进行一系列绿化。全市已建成11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及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以上,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了9平方米/人,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这些生态项目所发挥的功能也令人欣慰:全市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从2002年的58 天变成了2008 年的320天;2008年全市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人比2003年减少了14.5%,因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人数下降了26%;徐州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6.2%。

“一河串起满城湖”,自然界最美好的水营造的城市格局,正在改变徐州的气候条件,让徐州变得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象中心专家的话来说,就是“等于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

功能化背后是人本理念的诠释

夜班的哥韩强今年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晚上总会不自觉地驾车走一趟王陵路。这条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老街每到夜暮降临,数百盏街灯灿烂绽放,组成了一条灯光隧道。

“以前也有路灯,可是光线都是向上发散,照不到多少路面,开车经过这里都要变远光灯才行。”韩强说,“现在走在这里,让人觉得心里都挺明亮的。”

这是徐州去年开始实施的路灯亮化工程带来的变化。徐州投入了4000万元改造资金,对市区42条主次干道上照度不达标的路灯进行改造。

“从早年单一照明迈向景观装饰是城市路灯的一次革命,”徐州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王立权说,“而从片面强调景观,向着科学区分照明和景观功能迈进,又是一次观念的革命,它标志城市运营的主体从‘城市’转向了‘人’。”

关注“人”的城市功能理念的演进,徐州还不止于此:全市力争用3年时间,对168 个老居民小区进行整治,在改造过程中更加注重供水、排水、供电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使小区 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目前,已对77个老旧小区进行道路、外墙、下水管道、绿化等方面的综合整治,打通了困扰老城多年的下水管网“微循环”,使30万居民从中受益;城市公交车辆整体更新;485条小街巷实现保洁全覆盖;市区7个使用了20多年的环岛改造成了能够动态调配通行时间的“自适应”红绿灯交叉道口;今年实现全市所有的门头字号标准化整治,同时颁布《城市建筑色彩及材质管理办法》,历史上首次规范了徐州的城市视觉基调……

功能升级带来产业集聚辐射效应

让功能性设施完善起来,就是让城市元素丰满起来。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经济中心,徐州已成为周围20 个地级城市、17万平方公里、1.2 亿人口区域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根据特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徐州坚持按照国际惯例思考城市应该具备的功能,把功能性项目建设和改造放在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位置。

依托国家级的交通枢纽优势,徐州把商贸物流旅游业作为四个千亿元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目前,中央商圈和中央商务区成为徐州功能性项目的核心。经过多年努力,到目前,已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相继落户徐州,以彭城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圈辐射效应已达到200 公里,节假日到徐州消费的周边地区市民占比高达60%,大型医院有近30%是市外人口来就医,大中专院校也有相当比例是市外人口来求学,充分体现了徐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征。

继1989年交通银行进入徐州后时隔20年,今年商业银行进驻徐州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浦发、招商、民生、莱商、锡州村镇集中进驻,此外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市场、各类投资公司等已成为引进培育的重点,徐州区域性商务金融中心已初具雏形。徐州区域中心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正愈加明显。

去年以来,又有一批对徐州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功能性项目相继开工,包括音乐厅、美术馆、规划馆、科技馆、档案馆、地方文化馆、体育公园等在内的诸多文化设施年内即将投入使用。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关键要研究如何使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力,徐州要成为走得好、走得快、走得远的城市,必须在强化文化支撑力上多做文章”。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想得很深,看得很远。

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支柱,是人用以前进的两条腿,缺一不行。一个城市也是这样。

一个更有底气、更有内涵、更有希望的新徐州正向我们大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