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校第二课堂现状分析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校第二课堂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随着各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外化和表现形式,也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研究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第二课堂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且操作性强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模块,以提升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27-03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元化、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流。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教育工作的主题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制订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应予以重视,科学设计,适时开展,务求实效。

一 当代大学生必须形成和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学者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前确定了大学生的三个基本社会能力,包括:一般的事务处理能力,即以某项具体事务为导向,调动和发掘自身潜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以实现问题解决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即建立一定范围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维持和谐的一般人际关系,建立一般性人际接纳的能力;建立发展良好和谐的友谊能力,即与某个个体或少数对象建立稳定和谐、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友谊的能力。另外,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成功人士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认真归纳了当代大学生在青春时期需要形成和发展的、使自己受益一生的、有助于其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的一些基本的素质能力。包括一般和特殊以及某些创造性能力:(1)掌握扎实牢固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2)不断学习及自我发展的能力;(3)合理运用时间、自我约束及自我规划的能力;(4)自我认知,发展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5)把握机遇、战胜挫折的能力;(6)坚持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能力;(7)自我减压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各方面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更好地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一个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外化和重要体现形式。目前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素质教育方针,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别出新意的活动层出不穷,无不体现了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活动繁多,内容重复,活动质量不高

各高校或高校院系为了响应国家和主管部门要求,纷纷开展第二课堂,而在高校负责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人员大部分为年轻教师。因为他们工作时间较短,对于高等教育的宗旨、规律、方式方法等掌握欠佳,再加上年轻气盛、心浮气躁,不能冷静分析、深入思考,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缺陷是什么、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不能潜心研究,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通常表现为要数量不要质量,要形式不要效果,继而导致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数量庞大、质量不高,形式创新、内容重复,强调创新、效果欠佳,且兄弟院校之间、二级学院之间相互攀比,应付上级检查和年底考核评估的心态占的分量较大。

2.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明确的活动目的性

第二课堂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重视素质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无目的地盲目开展活动,不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强制性地参加,只能适得其反。而当前诸多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只忙忙碌碌地设计新颖的活动程序、华丽的舞台背景,而忽略了对于活动目的的考虑,从而导致活动实效性不强。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样也区别于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活动,第二课堂的目的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去策划和编排活动,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活动大都以娱乐为目的,调整学生由繁重的学习任务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在此情形下,高校的第二课堂就歪曲了素质教育的含义,仅仅成了以往应试教育的变形体,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3.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为开展活动而活动,为了在年终考核或检查评估统计工作量或做工作总结汇报时,有丰富的内容可汇报而已,对于活动中的指导、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素质到底能否得到提升等,少予甚至不予重视,学生也多仅靠机械地模仿电视、电影等文娱活动中的语言、动作来展示自己。如一场舞蹈比赛,大部分学生对于舞蹈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学校或组织部门又没有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完成动作,而缺乏艺术性。长此以往,学生也是仅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仅完成动作或任务而已,对于参与活动的收获少予考虑,使活动浓郁文化的氛围逐渐淡化,也就更谈不上通过第二课堂系统地提升综合素质了。

4.活动安排时间和形式欠妥,普及范围偏窄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目的是使广大学生均受益,无论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智囊团、啦啦队。但目前,有的高校在开展、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少有调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广大学生哪个阶段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效果最好等。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多,但实际参加活动的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其中的很多活动是普通学生因参与条件、时间、形式等不合自己实际不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学校组织的大众化、普及面广的活动太少,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鲜有面向广大普通学生的。有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因为各种条件限制,大学四年或五年期间,可能从来没有上过舞台、没有化过妆、没有当众讲过话……

三 建立规范化的第二课堂模块(以医学院校为例)

高校的第二课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从业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等,明确目的,合理设计,科学实施,注重实效,使第二课堂向质量化、经典化、科学化、大众化发展。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活动模块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对病人强烈的责任感,这些是医学生将来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除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外,高校可通过党团校培训、专题学习班、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组织广大学生认真、深入地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深入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如:学习十主题班会,医疗纠纷引起的法律问题及涉及的医学伦理方面的相关问题的探讨会、报告会等。

2.基础文明礼仪的形象塑造活动模块

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礼仪规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塑造个人形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与礼仪规范培训活动,通过公德文明常识宣传、公关礼仪比赛、形象着装评估、模特大赛、模拟应聘等活动,指导督促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以期更好地维护校园和个人良好形象、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更好地融入团体、适应社会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也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3.身心健康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模块

此模块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必须以健康的身体素质为前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有助于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心理状况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影响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另外,艺术文化修养展现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体育艺术类活动以及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素养。

4.学习科技和创新能力提升活动模块

当今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祖国的需要,并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习能力是个人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科技创新能力是个人发展、实现价值的必备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统计汇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校应深入开展学习能力强化训练、学习兴趣小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活动,通过专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课题申报、科技竞赛等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5.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锻炼活动模块

培养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有利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也是为国家、社会、群众贡献力量的良好时机,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奠定基础。高校应扎实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社会调研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

6.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活动模块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既有一定专业水平又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校院系班级和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便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因而高校除了注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应注意其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主要途径有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作为组织者开展活动等。学生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岗位和学生活动是有限的,因此建议高校采取学生干部考核和轮岗制以及学生活动竞标制,以使更多的学生得以锻炼。

7.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活动模块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高校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演说和文字写作两方面能力。高校可通过专项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每日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每学期个人书面和口头总结等。

8.安全防护和急救常识培训活动模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高危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常变常新。作为学习能力较强、宣讲能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群体,亟待需要全面掌握安全防护措施和急救常识与技能,一方面便于自卫和自救,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培训普通群众,从而在社会中普及安全防护和急救常识与技能。高校可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现场消防演练、自救技能培训等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护与急救常识和技能。

综合素质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前提。研究表明,素质能力提高与人的后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一些素质和能力正处于形成与发展时期,青年自我的认知结构和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加上外界环境的导向作用是青年时期能力结构的构建体制。正确引导和激励是学生形成有竞争价值的综合性能力的基础,开展规范化模块式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华、张东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122~125

[2]辛玲玲、刘桐.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查――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3(Z1):95~97

[3]曲倩.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