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遵医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诊断为高血压患者90例,分为2组,即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低脂低盐饮食、合理运动、合理用药、心理辅导、自我复查、按时复诊。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得到很好的控制。结论 行为干预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疾病的重要病因,需要患者在院外长期自己实行治疗,这就需要患者在院外严格遵守医嘱,为了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能力,笔者对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近几年符合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共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35~93岁,平均年龄64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上均无明显的区别。

1.2.2 对照组 给与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不给于额外指导。

1.2.3 干预组 除按对照组治疗方案外,还有计划地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在饮食、运动、复查、情绪、复诊等几方面进行干预。内容力求简明、易懂。患者和家属参加。

1.2.4 干预内容

1.2.4.1 饮食干预 减少钠盐摄入,不吃动物内脏,少吃高脂肪性食物。每日吃新鲜蔬菜400~500 g。多吃粗纤维食物,粗纤维食物能降低血糖、血脂[1]。

1.2.4.2 运动干预 参加适当的文娱、体育活动,有利于减轻体重,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均有益。指导患者在空气清新时进行锻炼,要增加有氧运动,切忌空腹锻炼。锻炼后有舒适的感觉为宜。

1.2.4.3 心理干预 高血压患者,除了用药物控制血压外,心理干预也应重视。正确的方式有充足睡眠、多休息,乐观的精神,遵从医嘱,家庭和睦。

1.2.4.4 定期自我复查血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测血压的次数。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复查血压的方法,血压控制效果差的患者,及时帮助分析原因,修改治疗计划,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并给予药物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

1.2.4.5 降压药物应用 大多数无并发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联合治疗应采用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对于有并发症患者,降压药物和治疗方案选择应该个体化。

1.2.4.6 不定时复诊 患者根据自查血压的高低及自身感觉不定时到医院复诊,以便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无明显区别,干预组平均血压为165/100 mm Hg,对照组平均血压为163/99 mm Hg。

2.2 干预组干预前后血压结果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执行医嘱能力比较 干预12个月后,对按时复诊、控制饮食、药物治疗、自我复查、合理运动等几方面的能力进行对比,对照组也进行了统计,获得两组执行医嘱能力百分比,见表2。

3 讨论

3.1 对患者进行保健知识的教育,能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程度,对血压的控制起到很好的效果,从表2中可以得出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更好的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能力。

3.2 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使高血压患者掌握了少吃高脂肪性食物、减少钠盐摄入、调节情绪等自我控制血压的方法。行为干预前90例患者的血压平均为164/99 mm Hg,干预组经干预后血压平均为145/91 mm Hg,所有患者血压控制理想,平均降低血压19/8 mm Hg。所以患者若能掌握足够的有关高血压方面的知识,对高血压的治疗有十足的益处。

3.3 本组研究发现有4例高血压患者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高脂肪性食物、减少钠盐摄入、调节情绪就能很好控制血压,这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3]、改善脂肪代谢有关[3]。

3.4 行为干预能使患者血压控制理想,患者心情愉悦,身体舒适,能与同事、亲人关系融洽,能参加各种活动及适当体力劳动,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3.5 干预组中没有出现并发症,除正确的药物治疗外,这与患者减少钠盐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减轻体重、及愉悦的心情有关。所以要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定的执行医嘱,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

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后,同对照组比较,血压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所以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等为主导的干预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3.

[2]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10.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