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教学中艺术素质教育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教学中艺术素质教育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2-0127-01

摘要: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

关键词:音乐教学艺术素质意义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音乐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创美、审美已成为人才素质的特定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音 乐教育也在进行着改革。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这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

一、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理念及意义

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就 建立起了以“礼乐”教育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系 ,并把乐教放在首位。《周 礼.保 氏》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指出了乐教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发人的心智,对人的心性起着内因作用 。孔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指出了乐教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上至先秦,下至明清 ,一直以来都以会“六艺”者为韬略之 士 ,中国音乐艺术教育最初就以一种综合形态的形式出现。

近现代以来 ,音乐艺术教育更在兼容并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得到发展,其在促进民族文化建设和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最初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音乐教育采取的都是比较单一狭隘的教育体系,艺术教育理 论及具体实践都 只停 留在技 的范畴,而 忽视了人文,把文和艺相隔离。“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提倡的不仅仅是艺和技的问题 ,它还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等等,我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但同时不能 忽视了艺术的目的,不能失却了文化道德修养。著名旅美作曲家周文中先生说道:“中国音乐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古代乐论非常精深,哲学 、美学思想精深博大辉煌,这些艺术中的结构、韵律、风格、节奏,处处飞扬和蕴含着音乐的语言,我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作曲家要研究掌握的基本语言。”这充分说明了音乐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传统人文艺术特色,也指导我们在对音 乐艺术专业的学生施教时应该更多地采取综合性的艺术文化教育。它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能力的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修养的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艺术技能的同时有文化知识与道德素养的铺垫,从而为获得更高造诣打下扎实的根基 。

二、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 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 ,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三、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读”懂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可以说音乐和语言是孪生姐妹,学习音乐,如同学习语文。语文有生字、生词,音乐也有音符、乐谱等要素;语文有段落,音乐也有段落;文章有中心,音乐称主题;文章有体裁、高潮、风格,音乐同样有学习语文要多读多写,音乐也要多唱多听。有些学生常说听不懂音乐,确实,我们不能用语言方式来“读”音乐,因为任何纯音乐作品都不会像文字那样明了,都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模糊性、不确定性,而正是这一特性,提供了我们自由联想的空间,这需要欣赏者更积极地投人、参与,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去“读”懂音乐,从而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听懂音乐和理解音乐打下基础。

教师一方面要借助音乐的标题或符合音乐情景的绘画(或幻灯片)帮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如《空山鸟语》,我们从标题上不难看出它是描写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的景象。又如《花影层叠》,在欣赏完其幻灯片后。学生可以看出月光下的层叠花影是那么复杂有趣,从而较深层次地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

另一方而以听为主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欣赏《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朝景》。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乐曲中的情景。学生会感到乐曲描写晴朗的早晨、描写了森林和原野等大自然的美景,似乎听到小鸟歌唱、溪水叮咚。为什么这段乐曲会给人比较一致的感觉?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分析探讨。比如节奏平稳,流畅的六拍子旋律在高音区起伏,以及大调式特有的色彩,这些因素会引起人们相近的联想,而《奥塞之死》给学生的感觉是沉重、阴冷、黑暗,会联想到葬礼等。为什么《朝景》和《奥塞之死》色彩感如此悬殊?因为后者速度缓慢,节奏单调而沉重,旋律用低音乐器表达,又采用了小调式,因而营造了悲痛的气氛。这样,通过对此作品的情绪体验,进而在对此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音乐要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能逐步掌握欣赏的方法,提高了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辛颖.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性[J].新课程(教研),2010,(01)

[2]汤慧池.论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陈明霞.论音乐教育寓教于“乐”的价值追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窦文红.以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