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赞提案:留守儿童现状忧心灵护航:健康成长任重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赞提案:留守儿童现状忧心灵护航:健康成长任重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仍然是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千“方”百“计”话教育,其中留守儿童成为两会新亮点:莫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盲区。代表们呼吁构建留守儿童政府支持、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的网络,给留守儿童以持久、温暖的关爱。

一、心灵“缺位”从何而来?

据全国妇联统计,201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超过6300万,其中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想想看,我国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仅留守儿童就超过630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比1个英国、10个芬兰、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还要多。

如今,面对这样的一个巨大的教育“团体”,“身”在家中的“留守孩子”,却出现了“厌学、逃课、彻夜上网、离家出走、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群殴群盗、暴力相残”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2014年2月17日,河南省唐河县一名15岁男孩将其奶奶杀死在出租屋内,原因是男孩因作业未完成遭奶奶批评,他心生厌烦,拿刀将奶奶砍死。2014年2月21日,一名14岁少年因不满父亲阻止他玩游戏,在网吧将父亲刺死……这些血腥可悲的场面重重地敲打着我们的心灵,扼腕叹息已不足矣,我们要做的是思考,是痛定思痛: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毫无疑问,心理扭曲成为首要原因――敌对、厌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而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全的根源在哪呢?

1.家庭教育的失败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往往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等隔代教育、隔代管理。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处于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广西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未成年人案件合议庭审判长欧阳文说,“隔代教育”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却大多忽略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这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在遭受挫折的时候,留守儿童很容易行为失控;而打骂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和坏人的引诱,从而走上歧路。

另外,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采取的不是宠溺,就是打骂等错误方

式,溺爱会造成留守儿童凡事以自我为最高价值取向,忽视甚至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而且留守儿童大多系独生子女,父母害怕子女吃亏,常常给孩子灌输“示弱就会挨打”的观念,误导孩子以暴逞能,以暴制暴。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教育环境,将对孩子心灵的后天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大部分农村儿童过早地被送往寄宿学校就读。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让班主任疲惫不堪,对于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出现空洞。留守儿童身心变化快,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朝气蓬勃而又情感脆弱,加上朋友圈相当狭窄,如果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学生便会染上不良行为,而 “问题学生”一旦流入社会,多会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看做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产生过激行为。

3.社会教育的失控

人必须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留守儿童也不例外。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模糊,因此,社会的阴暗面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陷阱。农村留守儿童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孩子们尤其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同时也缺乏精神寄托,此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便成了留守学生的“快乐天堂”,他们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是非观念不成熟的他们,极易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二、成长需设防

留守儿童引发的悲剧在各地频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消除的痛感。然而,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和涉及的问题,成因复杂,远非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这么简单,而应该上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

1. 修补亲情: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

一些家长在认识和观念上也存在偏差,认为只要打工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这种观念是片面的,须知“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

实际上,父母在外面打工,就如外面挣了一块板,家里丢了一扇门,有的说,丢扇门也是迫不得已。但是我们想一想,父母为了家里,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外出打工挣钱,但是却“忽视”“断送”了孩子的未来,这是多痛心的打工,这样的打工与其说“有”,倒不如说“无”。聪明的家长,孰重孰轻?再掂量掂量!

不过,出于生计的考虑,不让农民进城务工也是不现实的。那么,能否在考虑外出打工时,应尽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可以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校正。要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帮助教育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

另外,如果父母双方要打工,最好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他们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小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果孩子在一个和谐、健全的家庭成长,那么无论从他的心智还是体质,毋庸置疑是有好处的。如果男孩子从小跟随姥姥长大,他对男性的感受会弱化很多。女孩子也一样,在十一岁左右开始面临身体的一些变化时,而妈妈不在身边,其他人也不能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须明白一个道理: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 爱的教育: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围墙”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长期生活、学习、工作所处的环境。作为学生,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所处的环境,就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更是为其今后融入大社会做好准备。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的培训,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农村教育队伍,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为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灵缺位提供智力保障。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心理学家认

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地爱。老师要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和口吻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感情上进行交流,用师生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他们既是自卑的,但又自尊心极强。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教育的积极的主导作用,时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及时矫正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并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原则,强化其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常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档案。

3.行政法律两手抓:为纯净心灵加设防护网

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网络环境安全及其健康实行严控把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和社区对监护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家教理念、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牵头、协调作用,有效利用居民社区的人才优势,发挥所长,让居民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

社区和村级组织应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指导家长在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经常联系。同时利用基层党政机关大量的富余人员、中小学校大量的退休人员,做好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

合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系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才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湖南省妇联、省邮政公司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率先在全国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预计2015年建成。启动会上,湖南省妇联主席肖百灵指出,要通过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监管,逐步开展有针对性、覆盖面广的关爱服务和慈善公益活动,让农村留守儿童共享蓝天、共享爱。湖南省邮政公司总经理熊勇武表示,他们将配合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系列关爱活动,为湖南农村留守儿童构筑一个温暖的社会大家庭。

贵州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视频室,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以“三个优先”为原则弥补亲情缺位,即优先教育和监管留守儿童的安全、优先帮助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优先关心和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推举“三同行动”

( 同入学、同升学、同权益),加快推进农村流动儿童“同城待遇”进程。

四川省平凉市崆峒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安宣传教育。全面做好对儿童食品、药品和游乐设施的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强化网吧专项整治,加大检查力度,对电子游戏机室、小商小贩摊点、音像制品店等进行拉网式清查,坚决杜绝涉及危害少年儿童的食品安全、非校园安全等意外事故发生。同时,各学校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校园”“法律知识进村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留守儿童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江西省贵溪市创新机制,建立了“双家长制”,即在学校内,根据每位教师的任课情况和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留守儿童校内“家长”;在校外,根据乡、村干部包村包组情况,确定留守儿童校外“家长”。要求每一名“家长”帮扶结对5~6名留守儿童,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给予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关怀和照顾,并明确“家长”每周至少找学生谈话一次,每月至少向其父母或监护人通报情况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