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抱团致富 合作共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抱团致富 合作共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四川省宣汉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对宣汉县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展现状

宣汉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7家,吸收会员9136人,安置富余劳动力3839人就业,注册资金2.14亿元,投资规模在100万~500万元的有32家、500万~1000万元的有10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1家,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渐成气候,年总产值达2.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带动非社员农户82395个,科技示范户5304个,建立农业产业基地24个,实现会员户均纯收入5000多元,助农增收3500多万元。基本覆盖茶叶、水果、食用菌、粮食、蔬菜、葛根、魔芋、烟叶、中药材以及生猪、奶牛、肉牛、山羊等特色种养业,促进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

1.发展速度较快,建立类型多样。2007年以来,由农民与业主、群众自发等形式形成的组织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型。以能人为核心,依托种养能手的技术优势进行辐射带动,共同受益。如峰石村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由该村支部书记牵头,12个草莓种植大户自发组织而成。二是业主依托型。通过土地流转,采取“业主+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引进业主,建立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销售等全程服务。目前,已有“成都曾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州分公司”、“四川博星实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两个企业落户宣汉县,其中,“成都曾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州分公司”在庙安乡流转土地2000亩,建立脆李生产示范区,修建了库容量为5000多吨的空调保鲜储藏库两个,并与农户签订了产品生产订单合同;“四川博星实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租用土地500亩,建立了脆李生产山地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按照“自建、自营、自管”原则通过工商注册登记建立了专业合作社11个,入社会员农户1621个。形成了企业引领,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大户为基础的产业经营组织格局。三是村组织牵头引领型。采取“支部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带动农户致富,如滴水村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牵头,实行“1+5”(1个种养大户帮带5户菇农,提供技术和出售菌棒服务)推广模式和党员干部挂包(1名党员干部挂包5户菇农,提供政策服务)方式,集中精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生产香菇300万袋。

2.管理水平偏低,服务水平不高。在全县现有专业合作社中,有158个由于种种原因,运行管理不规范,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规范化考核验收的只有23个,已注册商标的仅有8个,有些合作社仅由5~7个会员组成,规模偏小,实力较弱,辐射带动力不强。合作社无银行账户和注册资金,甚至有的只是为了争取政府扶持资金而成立,常年不开会,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大多数合作社缺乏管理人才,会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脱钩断档,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服务水平普遍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政策依赖性强,政府参与明显。由于受小农意识束缚,农民害怕承担市场风险,大部分合作组织属政府或业务部门兴办,主要依赖于政策扶持,基本上是由政府或部门领导担任会长或理事长,农民自发组建的不足10%。

二、存在问题

1.人才匮乏。目前,在宣汉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5%,初中文化程度占38%,高中文化程度占17%;60岁以上的占23%,50~59岁的占29%,40~49岁的占26%,30~39岁的占14%,29岁以下的仅占8%。年龄老化,文化偏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尤其缺乏市场营销人才。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仍以个体生产、个体销售为主,缺乏产品包装和品牌塑造意识,产品附加值低、档次不高,难以直接进入大超市货架。

2.资金缺乏。通过对君塘镇滴水香菇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发现,其运转基本靠几个种植大户支撑,群众参与较少,主要体现在部分农民虽想发展,却苦于前期投入资金短缺,而政府扶持资金有限,资金匮乏成为制约香菇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导致生产规模小,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谈不上招引加工企业落户,香菇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难以实现。

3.观念滞后。一是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会员没有感受到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加之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接受新事物能力相对较弱,在新技术应用、市场营销、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内部运作随意性较大,虽然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组织章程不够规范。三是品牌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对政策法规理解不够,不注重品牌效应,已注册商标的8个专业合作社没有一个形成强大品牌效益。四是村“两委”重视不够。有的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缺乏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严重阻碍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

三、几点体会

1. 坚持自愿合作和为社员服务的原则是办好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专业合作社只有真心、真意为农民服务,让他们得到实惠,才能在健康运行中发展壮大。也惟有坚持自愿合作、自我管理、民主决策、共担风险、共负盈亏、诚心为社员服务,专业合作社才有合力,才会发展。

2. 以农民最想做和最需要做的事情为切入点,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农民想调整品种结构,往往缺乏能力和条件,专业合作社只有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所急,充分发挥生产管理、人才技术、良种苗圃、试验基地等优势,顺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势,才能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投资时间长、风险大、见效慢,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给予专业合作社各种相关的扶持政策,促其发展壮大。

四、几点建议

1. 进行科学调研论证。一是对已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职能部门应对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相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等知识,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对新建合作社,要根据市场需要,按照“品种抓特色,基地抓规模,运行抓专合,市场抓品牌”的原则,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拓宽销售渠道。

2. 强化金融资本运作。一是各类项目资金要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进行捆绑使用,提高项目资金的社会效应。二是向会员征收一定会费,让其风险共担,共同参与经营。三是从销售收入中提取适当的管理费,组织能人寻找市场。四是销售收入不实行现金结算,而是通过专业合作社开设的银行账户进行流动,让专业合作社有强大的“资金流”,以便为新发展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尽快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3.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严格按照“三带三突破”(专家带技术员,突破技术关;种植能手带农户,突破生产关;经营能人带会员,突破市场关)的原则,大力引进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是制订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专业合作社工作,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改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二是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与高校对接,与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联合,邀请技术专家进行蹲点讲学、实地指导,向农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知识。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带头发展农产品,提倡科技人员科技承包,有偿指导,体现自身价值。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使人才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4. 要大力引进龙头企业。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坚持把培育市场、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合作社的重要环节,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可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专业合作社的名义把种养专业大户联合起来,实行订单生产,组建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经济体,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解决群众销售难的问题,形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生产体系。对此,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运输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

5. 要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一是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一个章程、一个良好运行机制,一套制度、一个利益分配机制”的标准,完善专业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会员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内部组织,明确合作社成员间的责、权、利,实现规范化运行。二是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立足市场,遵循发展规律,合作社要按照“五个统一”(即统一优良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原料采供,统一产品生产,统一对外销售)的思路,在原材料供应、提供种苗、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环节实行分工协作,实现“五化”目标(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尽量降低会员生产成本,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会员的实际收益。

(作者联系地址:四川省宣汉县农业局茶果站 邮编:6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