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舍与得: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舍与得: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从净化目标,立足语文本质;优化教学环节,着眼学生发展;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舍”与“得”,以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舍得” 有效性

新课改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然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现象普遍存在,“花时多,收益少”越来越值得所有语文教师的深思。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只知盲目地往课堂这锅菜中加料却不知“取舍”,最后导致“菜”失去本味。教学也是有“舍”才有“得”的,“舍得”是教学的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只要在实际课堂中运用好“舍得”的艺术,课堂教学就一定卓有成效。

一、与其广种薄收,莫若精耕细作――净化目标,立足语文本质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有效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可见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对于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很多教师盲目地曲解,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每节课都泾渭分明地列出三大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每条目标下又有三个左右的小目标,共计十几条目标。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任何肢解和割裂,按‘维度’条分缕析地设定目标不仅繁琐,而且荒唐。”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很多语文课上得很复杂却没有上出语文味,就是因为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贪多、贪全,教学目标弥散,使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究竟有没有长进,无法确定自己长进多少,从而教学就失去激励性,失去“有效”性。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片面迎合新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实际,目标设计过多过杂,含糊不清,将复述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自然环境的作用、体会明暗线索的作用,以及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世界、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一一罗列,虚招多却不实用。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而集中,并用足够的教学时间、足够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一位老师执教《月迹》,她设定的学习目标是:(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2)品读课文,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3)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的美。三个目标明确而便于实现,对学生学习深度的要求也是螺旋式上升。她大胆放弃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带领学生徜徉于语言世界中,把握顺序,感受童心,发现美,真是一节语文味十足的好课。

二、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优化教学环节,着眼学生发展

很多公开课几乎都能做到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丝丝相扣,步步紧连,整节课看起来一环又一环的,很完整。但我发现这些课的环节有不少是费时低效的。2008年在我市一次观摩课上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该老师用了50分钟完成了以下环节:导入;读中学古文;理清文章思路(问:“争辩关于太阳什么问题的?两小儿各自观点是什么?”);熟读成诵;想一想(1.“孔子不能决也”受到了两小儿的嘲笑,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2.孔子有些东西也不能解决,你还喜欢孔子吗?你喜欢两个小孩吗?);学有一得(出示科学结论――一天之内太阳与地球距离是不变的);思维火花(孔子不能决。两小儿曰:“孰为汝多知乎?”你能帮孔子说一句反驳的话吗?);畅所欲言(经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八个环节紧密相关,但听课者都有同感:上课的人累,听课的人更累。学生如小鬼一般被牵着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赶,终于八个环节在50分钟内赶结束了,但真正能把此文背诵的不知有几,能准确译文的不知有几,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目标也未达成。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诵读欣赏课,一课时完成应该很轻松,但老师却上了近50分钟。我认为并非课堂松散,而是因为老师不能够把握重点,不能够优化教学环节;在繁琐的环节中紧紧抓住学生的鼻子走,没有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质疑。我认为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导入,简介孔子及《列子》;读中学古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默读,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师生解决疑难;3.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了这篇短小的寓言对你有何启示?学生畅谈,教师点拨;质疑,探讨学生提出的太阳离人远近等问题。四个环节由浅入深,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2008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2008年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恭听了语文大师余映潮执教的《荷叶母亲》,受到很大启发。余老师共设计四个环节:简介冰心、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介绍冰心时PPT出示:“女,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紧扣跟本文密切相关的六个字“母爱,自然、童心”,并静候30秒请学生将这六个字旁批。这样做便于对冰心作品特点的把握,便于学生把握本课教学的主题,一切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开门见山,一点不繁华。主体三个环节: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由全篇到局部再到细部,层层缩小,逐层取舍。最后总结这三种学习方法,收束全课,干干净净,前后呼应,简明而流畅。教师的“舍”,求的是学生的“得”:学生活动充分,积累充分,思维充分,实实在在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学生在教师简约的教学环节设计下,课堂才能出现百花开放、生机勃勃的现象,才能创造出新格调,学生才能从“教懂”走向“学懂”,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三、舍其糟粕,取其精华――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正逐步走进教室,走向课堂,多媒体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扩大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其独特的作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对学科教育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发现多媒体充斥有效教学的现象。

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使用多媒体上《春》这一课时,大量运用现代化手段。课件中有长达近10分钟的“春日美景”欣赏,然后是一首诗、一支曲子、几幅画,把一篇课文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节课肢解得零零碎碎;还有一位老师上《苏州园林》,结果变成苏州园林图片大展览,作者的情绪没有了,文章的格调更是被彻底破坏;而一位老师在上《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则是找到《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与课文有关的地方学生看一遍,这一课就算讲过了。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我觉得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这样的语文课,现代化程度确实很高,但效果却不甚好。北大附中校长程翔在给中学语文老师上课时很肯定地说:“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脱离了语文课的文本,让学生记住的是演员的形象,大大消弱了语言文字的作用。”语文课是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这样脱离文本的多媒体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使学生无法获得个性化阅读,怎么提高课堂效率呢?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荷叶母亲》精致而生动,奇美而实用,是一节让学生思绪沸腾的课。而于老师用到的课件却只是简洁的几段文字,似乎仅仅为省去板书的时间,让学生和听课者看得更清晰,如此而已。

由此我提倡对多媒体手段“舍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么多媒体教学就会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让语文这朵花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高山放纵流水,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蓝天放飞白云,才会丰富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树木放弃落叶,来春才会绿叶葱茏,蓬勃生机。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放弃盲目、繁琐、浮华,才能取得高效,才能获得“一树花”的美丽。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我所认定的三条教学“铁律”,2008-3-14.

[2]卢谦.“真水无香”是语文.语文教学通讯,2006,(2).

[3]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语文教学通讯,2005,(2).

[4]吕芳萍.语文课呼唤“语文性”的回归,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