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新世纪挑战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身体锻炼、体育保健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以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等。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精神,完善其个性,进一步端正其体育态度,培养运动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高职学校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应正确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校体育主要具有生物学、教育学的功能。生物学功能主要指身体机能,强调体质健康,这是体育功能的根本和主体。教育学功能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指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重任。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表现如下。

1.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特别是以正常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活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学校体育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服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是将体格与人格、生理与心理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确保体育运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1.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作用。(1)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确定心理教育目标。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2)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真诚的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建立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使其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5)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培养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充分表露出来,这样,非但不会影响教学进程,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具有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

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专业优势,加大交往力度,用“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本质,而且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培养友好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有影响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能使学生在掌握较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能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首先,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同时也要将相关的辅助教材融入保健、卫生、运动心理、运动生理与体育知识等的传授之中,使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当他们遇到什么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想办法进行解决。其次,体育教师也应提高自身对大学生现阶段心理问题的了解,懂得怎样合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多与学生沟通,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遇到心理矛盾时愿意找老师倾诉,以便他们及时调整状态,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