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栽植机械化关键环节技术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栽植机械化关键环节技术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1-02

水稻是我市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22万亩。水稻生产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农业生产形势和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根据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的开发和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实践,有步骤、有选择地实施机械化技术,在水稻生产过程主要作业环节上采用机械化技术手段,实行科学的计划栽培和管理,农机与农艺有机的结合意义重大。就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说,栽植环节的机械化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中亟需突破和发展的重点,也是保证水稻生产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

一、水稻栽植机械化关键环节主要技术措施

机插技术实现了育秧的规格化、标准化,保证了插秧机械化的实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做到适期播种、适时早插,从而促进水稻生产增产增收。

1.机械规格化育秧

采用规格化软(硬)盘、双膜育秧,进行营养土配制、种子浸种消毒处理,其机械化作业内容主要是在对稻种进行机械脱芒、催芽处理的基础上运用苗床播种机、覆土机在规格化秧床上进行机械化播种、覆土作业,实行小棚开闭式旱育秧或大棚简易工厂化育秧的生产方式;或运用育秧机械流水线一次完成覆土、播种、浇水打药等作业程序,置入简易大棚内育秧。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播量准确、均匀,播前除芒率和出芽率在90%以上,播种均匀度在85%以上,空穴率不大于2%。培育出的秧苗素质好,为机插提供了规格化、标准化壮秧,且省种、省育苗地,单位面积降低育秧成本108.6元/亩。

育秧工作流程:

2.机械插秧

这是该项技术的核心内容。在良好的耕整地作业前提下,将规格化秧苗运用各种高性能插秧机进行带土苗移栽作业,是适于我省现阶段农村经济实际要求的先进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实施机插技术,替代了人工插秧作业,切实保证了水稻栽植和生长的农业条件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5倍以上,保证在水稻适插期内插完秧,作业质量好,做到插深、穴行距均匀一致,满足水稻种植密度要求,伤、翻、漂率不超过2%,漏插率在5%以下,穴株数2-4株,插后相对均匀度在95%以上。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时紧张雇工困难、雇工费用增高的问题,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为保证水稻生产实现高产高效提供了先进的机械化技术手段。

机插秧技术路线:

二、农机作业满足农艺要求,水稻增产效果明显

对农业机械化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农业生产中,任何先进的生物技术措施都要用一定的生产工具来实现。而机械化的增产作用,主要是通过保证生物增产措施更好的完成来实现的,达到水稻增产,这是生物措施和机械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机插技术的实施过程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和具体表现,具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增产机理。主要体现在依靠“增加分蘖量、改善群体生长条件”来达到水稻增产。具体原由是:

1.规格化育秧保证和提高了秧苗素质

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机插秧的关键环节,只有育出高质量的秧苗,机插质量才有保证。为适应我地区栽培技术,主要推广“冷棚旱地软盘育秧技术”,实施喷灌系统供水。在09、10年低温阴雨的非正常气候下,显现了独特的优势,由于春天气温较低,秧苗长势不好,坏苗现象很普遍,但我们推行的冷棚旱地育秧法就避免了这一现象,并加强了机械育苗的苗情管理,切实做好机械插秧的秧苗供应,为机插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机械规格化育秧培育出适于农艺要求和插秧机作业的矮壮秧苗,秧块达到规格化、标准化,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俗语说“秧好半年稻”也是这个道理。

总结规格化育秧的作业方法和育秧过程,可以看出这种育秧方式在采取一系列农机农艺结合规范措施后,为秧苗生长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由于普遍加强了对育苗质量的指导技术培训,许多地区和用户正确使用机械设备进行育苗作业,在床土准备及作业铺放、播种均匀度、播量控制、播期安排、苗期管理等育苗指标上都有明显提高。而部分农户还应用了简易工厂化育秧方式,秧苗培育条件更好。大部分地区的秧苗质量基本上能满足插秧机作业要求。与常规旱育秧相比,秧苗长势茁壮、均匀一致,播后4~5天就出苗,生长速度快,素质好,地上部百株干重一般都在2克左右,成秧率均可达到70~80%,测试查定秧苗性,比常规旱育秧平均秧高12%,根系发达,为水稻增产奠定了基础。

规格化育秧开始时间可比传统旱育秧提前5~7天,中小苗移栽,秧龄期可缩短5天左右(一般30~35天可达到三叶一心或四叶一心),满足适插期秧苗的供应,利于适时早插,抢农时,延长水稻生育期。

2.机械插秧充分保证了水稻生长条件

机插秧与规格化育秧配套,壮秧下地,插秧效率高,做到适时早插,插后缓苗快、返青早,保证和延长了水稻生育期;插深适宜,深浅一致,促使水稻植株分蘖节位低,有效分蘖量增多;株行距均匀,保株保穴,可靠地保证适宜种植密度。改善水稻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从而达到水稻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增蘖增穗,籽粒饱满。为水稻高产提供重要条件。

机械插秧生产率高。由于规格化育秧的配合,能够按时按量按计划提供壮秧,插秧机保持高效作业,做到了适时插秧,避免了因作业期短、雇工紧张困难、人工插秧贻误插秧期的现象。同时,由于秧龄短,为早插创造了条件。可提前插秧5天左右,延长了生育期,相应可增加活动积温150℃~200℃,利于水稻生长成熟、高产。

2.1农艺上认为,浅栽有利于分蘖

因水田表层有着较多的氧气养分和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根系生长,促进分蘖增多。适宜插深为0-10mm(秧块上表面与泥水面的距离)。过浅易出现倒秧、漂秧和散秧现象,超过40mm则分蘖大受影响。由于因插秧机秧爪断面积(0.3cm2)与人手指的差异而对立秧产生影响的不同,机械插秧易于实现浅插,而人工手插则往往要超过40mm插深来保证立秧完好,因而其不利于分蘖。调查考核机插技术地块插后明显表现出缓苗快、分蘖早、节位低、有效分蘖率高的优势。各地多次查定结果表明,机插地块较一般地块有效分蘖率最高可提高11-40%,成穗率高,收获穗数多。平均每株分蘖4-10株,比手插平均多1-3株,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2.2机插能切实保证农艺标准

机插作业穴株数均匀,漏插率低,保株保穴。株行距均匀一致,保证单位面积穴数达到农艺上要求的适宜密度。这是人工插秧所较难办到的,也彻底避免了雇工作业为追求日作业量而不能坚持按农艺规程标准作业的问题。株行距准确育分发挥了水稻分蘖的增产作用,合理调节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有利于高产。

作业实施中,许多村镇对插秧机作业地块也做了较好的预先安排。各型插秧机在大部分地区的作业量和插秧质量也较过去明显提高,并涌现出一批机插大户典型。从总体上看,行株距、秧苗密度、插秧均匀度、插秧深度、单位面积穴数、穴株数、勾伤漂秧率、插秧期、作业效率等技术性能指标大都能符合水稻插秧农业技术标准的合格要求,绝大多数用户是满意的。机插秧实现中小苗带土移栽,其效率高、降低劳动强度、适时早插、保株保穴、插秧密度均匀一致、实现浅栽、促进分蘖、统一植保和管理的技术优势得以凸现,为水稻生产实现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机插稻田水稻长势和产量的测定情况看,采用机械化插秧较人工插秧能够确保水稻种植和生长的农艺要求,避免了雇工手插作业在此方面的不确定性,相对增加水稻产量平均为44.5公斤/亩。

三、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大量人工和物力,经济效益显著

机插技术的实施之所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主要在于其显著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农户种植水稻增加收入。

1.实施情况表明,机械化种植技术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民增收

传统育秧方式由于播种密度较低、均匀度差、秧苗长势不均以及管理水平的差异,占用秧田面积较大,相对用工量、耗用物资用量、种子用量较高。而采用规格化旱育秧培育适于机插的中小苗,提高了播种密度和均匀度,降低了用种量,占用秧田面积约减少到传统育秧方式的60-80%,机插秧作业于替代了雇工插秧作业,不仅保证了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且作业收费也低于人工作业。因此,农户的育插生产费用也因此而降低。

技术调查考核评价结果表明:

农户应用机插技术单位面积育插生产费用为89.84元/亩;

农户应用传统技术单位面积育插生产费用为198.43元/亩。

二种方式相比应用机插技术单位面积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108.6元/亩。

2.节省大量物质物质和劳动用工,社会效益好。

调查考核表明,规格化育秧增加了育秧软盘、机械投入的物资因素,摆放秧盘也增加了用工量,但机械播种、覆土作业也大大提高了播种覆土的工作效率,相对也较高程度的减少了该项作业用工,也减少了管理用工,用工量约为0.7个工日/亩,传统育秧用工量约为0.9个工日/亩。机插作业用工量考核为0.3个工日/亩,人工手插秧用工量为1个工日/亩。机插技术减少用工量可达0.7个工日/亩。同时秧田面积的减少也降低了其它物料的用量,使育秧成本降低。

四、推进技术应用和推广机制创新

水稻栽植机械化关键技术是一项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技术,科学合理的配套农艺技术是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多项技术措施和推广机制的创新改进,促进机插技术应用更为科学规范,有利于为今后技术更加广泛应用。

1.在育秧环节,大量引进使用苗床播种机、覆土机、催芽器等机械设备,并开发应用了15余台育秧机械流水作业线,使用育秧硬盘配套作业,使简易工厂化育秧技术模式趋于完善。

2.培训指导在苗床摆盘方向上进行了优化,解决了棚内边缘苗情不好时对机插秧质量的影响问题。许多地区在插秧机作业中积累总结出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机插秧技术效果发挥得更好。

3.推广机制有所创新。全体农机推广人员全力机插服务,全程、全方位开展培训和服务,帮扶农民正确应用好技术。开创性的进行了反季节技术培训,使用户对育秧要求和准备、机型选择和应用得以及早掌握,奠定了农民的技术应用基础。

4.积极引导机插秧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高新机具,使用自动育秧机组,进行自动化育秧,为了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新型服务组织服务的模式创新,重点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插大户,大力推广机插一体化服务型、专业服务型、连锁服务型等多种运作模式,有力的促进了技术的推广进程,使技术应用范围得以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