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方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维,借助语言,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为主要内容,是一种需着力加以发展的能力,在诸多的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或教育的成败。如果我们让两个智商一样的孩子分别在英国和中国学英语,那么,肯定在英国的孩子学的英语要好。无论是词汇量、口语还是听力都绝对超过在中国学习的孩子。这到底为什么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英语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中国学生也学英语,但是一个学生学英语的时间仅限于上课那么点时间,其它时间都是用汉语交流,用汉语思维。即使是上课时,学生也不一定全用英语思维,教师用英语提问后,学生通常是把老师的问题在心里过渡成汉语,然后再把自己想好的汉语用英语表达出来。总之,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在用不同的语言思维。那么怎样把国内学生的英语教好,我认为关键要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怎样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新编英语教材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的编排上强调交际性。也是根据功能项目进行编排的,这些功能项目包括“Asking the way”“Offering help”“See the doctor”“Making a telephone call”等,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的话,学生就能融入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用英语进行思维。
二、尽量减少使用母语,排除干扰
近十多年来语言教学界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外语学习有与母语学习相似之处,需要自然的语言接触和耳濡目染,这种接触越多,就越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外语教学要设法增加语言接触、增加“输入” 、增加“自然”的因素。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听、读理解活动,让他们在理解文章的意思、欣赏故事内容、接受科学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获得英语语言知识,而不要完全依赖那种人为的、正式的教学活动——那种始终围绕语言形式的活动,如语法讲解、句型操练以及大量地做习题等。少用母语,使学生用英语思维,只有在英语的环境下,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用英语思维。
三、了解英美人的生活、起居、习惯和风土人情,有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
我们经常在读英语短文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那是因为我们对英美人生活不太了解,更不必说理解了,也就不可能站在英美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思考问题了。再比如我们不太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看英文幽默故事的人,通常会感觉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那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维,不能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所以多了解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对于我们理解英语文章是有益的。
四、多看、多听、多说,增加语言摄入,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多看有英文字幕的电视和电影,多看适当难度的英语报刊
看英文电视和电影,能使我们了解国外人的生活特点,各种习惯爱好。在看的同时还必须用英语进行思维,培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2.多听磁带、广播或有情节的英语碟片
学英语要从听入手,听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能。如果我们多听一些语言地道,语音纯正,难度和速度适中的磁带、广播和碟片,既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接触到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五、适时启发,促进其用英语思维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可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上,因此,启发式教学被看作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式。我认为思维训练中,无论是设疑、激趣,还是诱导、点拨,既要有针对性,还要留下一段相应“合理”的距离,一定要使学生们“跳起来摘苹果”。在“差距”中在“跳跃”中思索、领悟、挖掘、变通从而发幽探微,沙里淘金。这样,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训练中,并以跃跃欲试的态度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索活动,适时诱导,点拨思考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
六、多做游戏,启发思维
教材里面有许多这样的栏目“act the dialogue, look and say, read and act, sing the song, play the game, picture puzzles”等,这些都给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条件。一个好的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像幼儿园的阿姨一样能够带着娃娃们唱歌、跳舞、表演、做游戏,使娃娃们在不知不觉的游乐中学会汉语进而学会其它。因此,我们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传之以情,授之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乐中去用英语思维,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总之,为了使中国的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掌握英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体现英语的交际性,而不是汉英对照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