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举巨债建私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举巨债建私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南乐东县佛罗镇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是退休职工袁金华的私人博物馆。该馆其实是一个农家小院,200多平方米,3888件藏物。袁金华今年63岁,从1974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海南黎苗村寨和汉区乡村,挖掘、收集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38年来,他的工资全部用来搞收藏,甚至把家里价值八九百万的祖传花梨木都卖了,还举债600万人民币用来养护这些古物。

2012年10月20日,记者再次走进距海口300多公里,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白沙河谷的私人博物馆。博物馆场所很简陋,房顶是用铝片盖的,台阶有的是用水泥石堆起来的。这里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一旦下雨房子就漏水,天晴了,淋湿的物品要拿到外面去晒。

博物馆的主人袁金华是个63岁的退休老人,“每次看到淋坏的文物,我都会难过地掉泪,心疼呀。”老袁说,现在他一个人忙不过来,雇了六个人帮忙,每个月的正常支出约六万元,用的都是家里的“老本”。博物馆相当简陋,没有恒温、没有监控,对保护这3000多件文物来讲很不利。

然而,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博物馆,每件宝物,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价值。记者看到一件用于捣米用的木杵,别看它不起眼,这可是明代用黄花梨制作的,价值连城。

历经20年请回“南海神针”

“为了得到这个宝贝,我等了20年,三次给人家打欠条,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现在还欠人家5万元呢。”袁金华指着坐落在园内的“南海神针”对记者说。老袁眼里的这个“宝贝”是一座石雕图腾柱,高约五米多,厚重中有着威严之感。早在1989年,在白沙河谷挖渠的村民得到了这座石雕,老袁得知消息后,找人鉴定了这座石雕的历史文物价值。据推断,明朝因航海业需要,将此石雕作为航海出口的指向柱,并以两块计时影石盘构成南海计时指向神针。

老袁后来找到这位村民,对方开出5万元的价格,他只好给对方打欠条,并交了5000元定金,答应对方钱付完后再运石雕。10年过去了,老袁还没钱付全款。待老袁找到这位村民时,村民却开出了11万的价钱,如不交钱,就转卖他人。

“我心里痛啊,但是一百个舍不得让别人买走,没办法,我咬着牙答应了,又交了1万元定金,第二次给对方打欠条。”可到了2010年,老袁的“白沙河谷”建成时,当要请这座“南海神针”入园时,袁金华可真是犯了难。那位村民得知老袁急切要得到这座石雕时,又“水涨船高”开价18万元。老袁没办法,只能第三次给对方打欠条。历经20年,老袁才将“南海神针”请进了园。

与土著同吃同住半个月,

换来镇园之宝

在白沙河谷的藏品中,“男根”是重要的镇园之宝。“男根”的外形酷似男性阳物,是新石器时代黎族父系社会中的生殖崇拜神器,高约1.2米、净重200多斤。

老袁说,为了得到这个宝贝,他可是历经艰险。12年前,老袁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得到了一个令他心潮澎湃的消息。他听说在五指山脚下,一个偏远的黎族村落村头的酸梅树下有一个巨大的石器,那是当地人世代供奉的神器,村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经常祭拜,祈求平安富足。这不就是史料上记载的本土黎族文化中生殖崇拜的神器吗?

老袁当天就踏上了寻访“男根”之路,他急迫地想要见到这一黎族神器。进到黎寨后,老袁终于见到了令他朝思暮想的神器,并很快确认这个“男根”的价值。袁金华找到了村落头人,表达了购买神器的意愿。但第一次交谈并不顺利,那位头人拒绝了老袁。第二天,老袁再次找到他,又被拒绝。倔强的老袁还是不死心,他索性就在那个黎村里住了下来。他每天和当地人一起劳动,一起聊天,渐渐地融入到当地人生活中去。老袁这一住就是半个月。工夫不负有心人,袁金华用真情打动了那位头人,如今,这根竖立在园内的“男根”已经成为无数访客争睹的宝物。

蛙锣是一种古代黎族的敲击体鸣乐器,由青铜铸造而成,这种乐器形似盘子。锣面稍带弧度,周边铸有四环形图案等纹饰。这种锣因其边缘一侧等距地铸有三只小青蛙而得名。老袁收藏的35面蛙锣,从汉代到清代历经多个朝代。据老袁考证,青蛙自母系社会以来,在海南就被视为水性温和生灵,繁殖能力强,又能祈求风调雨顺等情结的灵物。因而,海南黎族男女服饰上都织绣有蛙纹图。在古代黎族村落,蛙锣不仅是法器、乐器,还可作为货币用于交易,成为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一个家庭的蛙锣数量越多,代表着这个家庭经济越殷实,权力也就越大。

展馆内每一面蛙锣的收藏都包含了一段故事和袁金华的一份心血。为了收集这当中的七面清代蛙锣,老袁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回忆起那次经历他至今心有余悸。

那是2004年8月,一次台风过后,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镇一个边远的黎族村寨里,大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当地人在滑坡现场发现了七面青铜蛙锣。老袁得知这个消息后,顾不上天降暴雨,找了一辆三轮车载着他直奔发现蛙锣的村寨而去。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车到半路时,暴雨冲断了通往黎族村寨的公路桥。十多米宽的河面,不要说车子,就是人都过不去。

这下可把袁金华给急坏了,老袁怕错失了这次机会,一辈子就有可能与这些宝贝失之交臂。老袁看到河水来势并不猛,脱下衣服小心翼翼地向对岸游去。正当他游到河中央时,表面看起来并不湍急的河水,下面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老袁一下子被卷进了漩涡中去无法脱身。袁金华心想这次肯定要完蛋了!多次奋力逃生失败后,他已筋疲力尽。就在这时,从上游漂来了一根木头。袁金华急忙抓住了这根木头,几经周转才脱了险。

上岸后老袁顾不上其他的,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就步行去寨里了。袁金华向村民表达了自己的来意后,当地的黎族同胞也被他的执著和坚定所感动,老袁很顺利地就买下了这七面蛙锣,这也成为了他购买蛙锣数量最多的一次。

卖祖传家具买“破鼓”

在博物馆里,黄花梨鹿皮鼓价值连城,一般情况下袁金华不肯示人。经记者的一再请求,袁金华终将黄花梨鹿皮鼓给请了出来。这只黄花梨鼓长有60多厘米,有28支直径为30厘米的穿钉,鼓面是鹿皮做的,还有一处掉了皮,非常稀罕的是连穿钉都是用黄花梨制作的。这个黄花梨木鼓直径较大,由于是农户自己制作的,虽显粗糙,但也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东西,在鼓的一侧还有一只鼓坠子,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搞到它可是费了大劲了,为了它,很少喝酒的我都成了醉鬼了。”老袁告诉记者,早在1997年,他听一位朋友说,在白沙县一个偏僻的村落的头人家里有一个黄花梨鹿皮鼓,他立即跑到白沙,因这黄花梨鹿皮鼓是“头人”家的祖传之宝,说什么也不肯卖。后来,袁金华买了三箱五粮液、两头猪来到村里,请全村人喝酒吃肉,不喝酒的老袁陪着村民通宵达旦地喝酒,醉得话都说不清了。最后,精诚所至,袁金华终于得到了珍贵的黄花梨鹿皮鼓。但十多万的钱老袁拿不出,无奈之下,他卖了家里祖传的一对明清花梨木圈椅将黄花梨鹿皮鼓抱回了家。

老袁告诉记者,人敲鼓时,用黄花梨制作的穿钉会发出共鸣,响声震耳,十几公里外都可能听到,“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 老袁说这话时像孩子般地笑了。

2009年,老袁的一位朋友准备把自家的老祠堂拆除。老祠堂是明代的木建筑结构,因为年久失修已有部分塌陷下来。袁金华生怕拆除下来的木材被卖掉,还没等拆房子,他就花9万元买下了老房子的木料,并在室内展览厅里把它重新组装了起来。

如今,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得以在老袁的展馆里重新组合起来。尽管其规模和气势难以和原建筑相比,但老袁觉得这些老房子用料讲究,风格特点鲜明,是研究海南本土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鲜活材料。

就这样,袁金华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收藏工作,有些藏品连省博物馆都没有。

今年7月中旬,《光明日报》记者采写了相关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不少国内外的专家相继对此进行考察,肯定了其藏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8月9日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对“白沙河谷”的报道作出了批示。袁金华也希望“白沙河谷”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扶持,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海南本土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