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波多黎各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波多黎各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如打翻了五彩的色盘,加勒比的熏风为波多黎各群岛平添了一道热烈奔放的浓妆。波多黎各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富饶之港”,虽是美国领地,却和美国本土的景观和文化大相径庭,洋溢着浓郁的拉美风情。这一热带群岛曾数易其主:1493年11月19日,哥伦布踏上了这块富饶的土地;从16世纪起,西班牙人开始了对波多黎各的统治,原住民塔伊诺人随即被贬为奴隶,并在天花等疾病的肆虐中近乎灭绝;在近4个世纪的统治后,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割让给了美国。去波多黎各之前,只有瑞奇·马丁等乏善可陈的标签在我们脑海中若隐若现,而10天的旅行,如同揭开了其艳丽傩面的一角……

圣胡安老城

1493年哥伦布来到波多黎各时,将其命名为“圣胡安包蒂斯塔”,意为“圣施洗约翰”,用来纪念为耶稣基督洗礼的圣施洗约翰。后来的西班牙殖民政府将其改为今名,而将“圣胡安包蒂斯塔”缩写为“圣胡安”,并作为其首府的名字。诞生于1521年的圣胡安老城,如今成了加勒比海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镇。老城中的古堡和历史遗迹出色地展现了欧洲军事要塞和拉丁美洲港口的有机融合,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为了保卫圣胡安不受海盗骚扰,并巩固自己在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和贸易霸主地位,开始在圣胡安的最西面建立起一个小小的碉楼,用于了望和防御。在随后近4个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殖民者不断扩建其防御系统。最初的小碉楼如今已是从海平面的防护垒到最高顶的灯塔共6层的埃尔莫罗堡,设有储藏室、部队宿舍、监狱、小教堂、迷宫般的隧道,以及战士发现敌情后使用的捷径旋梯。整个城堡仅一扇大门,且周围都有高墙把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埃尔莫罗堡位于突出的海角之巅,澎湃的海浪在此终年肆虐,夹着水沫的海风则贯穿于整个城堡。高耸的城墙上到处是海水侵蚀后留下的昏黄色痕迹,历史的沧桑油然而生。

位于老城东部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堡则依山而立,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最大城堡。和埃尔莫罗堡的海防功能不同,圣克里斯托瓦尔堡主要是为了防御东面的陆上入侵。该城堡于1783年完工,顶部并列飘扬着美国国旗、波多黎各国旗以及老西班牙军旗,述说着它那不凡的身世和历史的变迁。登临而望,脚底下正是那依礁石而建、紧临大海的了望塔,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加里塔。穿行在城堡中的一条隧道中,四周昏黑一片,只在转角的地方漏出些许灯光。忽然从隧道另一头走来一支扛着步枪的队伍,个个身着18世纪的军服,仿佛让人回到了殖民时期的战火硝烟中,原来我们碰上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地举办的“复古”活动。

位于城墙内的老城区依山而建,大致呈南低北高之势,东西向有6条街道,南北向则有7条。其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的街区和众多的历史名胜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椰风海韵中你能发现建于公元16世纪的圣何塞教堂、拉福尔塔莱萨宫、也许是西半球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圣胡安教堂,还有公元18世纪的克里斯托礼拜堂,20世纪初建立的波多黎各议会大厦等等。走在卵石铺就的街道上,城墙遗址的沧桑感骤然消失了。艳丽色彩的殖民风格小楼喷薄出浓郁的热带风情,葱郁的盆栽植物悬挂在卷花铁栅阳台上,不知从何处还传来了吉它浪漫的弦声。4个多世纪的光阴中,海盗的袭击、其他殖民地国家的进攻、地震、飓风无不考验和塑造着圣胡安。今日的圣胡安老城也迎来了全球化的洗礼:在传统的炸大蕉肉丸摊铺旁,你也能吃到麦当劳的汉堡。不知这对老城而言是悲还是喜,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梦幻荧光海

入夜后,波多黎各多处海湾的海水被搅动时能发出梦幻般的蓝色荧光,人们称其为“荧光海”,其中亮度最大的位于维克斯岛上的蚊子湾,我们也慕名前往。观赏荧光海的最好时节应该是无月或新月的时候,满月的几天由于月光太明亮,几乎就看不出荧光的效果。坐在小船上看,荧光海的光亮显得很是特别,绝不同于人造光源从某一点射出,而是微弱地自水里溢出,显出淡蓝色的光晕,“流光溢彩”一词也许是对这一场景的最好诠释。

这方神奇的海水自身真能发光吗?其实不然。这些荧光实际上是由水中一种名为Pyrodinium bahamense的单细胞甲藻发出的,其拉丁属名前缀“pyro”的意思即“火”。其细胞大致呈球形,直径稍大于40微米,细胞壁由多块小板构成,细胞中部有一条环状的横沟,还有两条顶生鞭毛。这种浮游藻类在蚊子湾的每一升海水里多达19万个,如此高的密度使蚊子湾成为了全球发光甲藻密度最高的海湾,这也是它成为世界上最亮荧光海的原因之一。要想使甲藻发光,首先需要对其细胞施加外力,比如滑动的船桨,这会使细胞内的液泡膜发生超极化,紧接着氢离子进入液泡,使液泡内pH值降低,形成一个酸性环境。随后液泡内的荧光素酶就会在这一酸性条件下催化荧光素脱离结合蛋白,被活化的荧光素与氧气结合,生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波长在474-476nm间的蓝绿色光,这就是我们所见水中荧光的基本来历。

突然不知是谁在跺脚,甲板上响起了“砰砰”声,我们在船旁看见有鱼受惊跃出水面,留下一小片荧光。船长故作神秘地停了一小会,更加用力地踩踏甲板,由于甲板下部是悬空的,那声音想必响彻了整个海湾。坐在船头,我们几乎快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邃黑的海水里出现了一道道急速移动的蓝带,那是鱼儿受惊后快速游动的路径。那光亮比船激起的波浪耀眼多了,一条条亮着向四周延伸、蜿蜒、冲突、激荡,这时每条鱼儿的位置也暴露无疑。如同一支支蘸满淡蓝色荧光颜料的画笔肆意划过一块无尽的黑幕,然后仿佛有谁画下了一个巨大的休止符,所有的光亮和色彩都在画布上顷刻消失了,真是奇景!

整个荧光海之行的高潮自然是亲身在这魔幻般的海水里畅游了。船长一声示意,大家便争先恐后地跃入温暖的海水中,周围的水面也随之被点亮。随着手脚的划动,一抹抹蓝色的荧光把水中的身体都照亮了。最明亮的是手掌和脚掌附近的水体,因为这些部位的运动速度最快,激发出的光亮也就更为明显。再看看远一些的泳者,他们如同在一片片星海中翱翔,如此奇特的经历一定会成为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喀斯特中的太空之眼

波多黎各西北部山区具有显著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可是谁能想到在阿雷西博市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岩溶漏斗里,竟坐落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望远镜。站在距反射天线边缘60米高的观景台上俯视,直径305米的球面天线在阳光下显得如此耀眼,难以想象这个硕大的天线竟相当于7.6个足球场大小。整个天线由38778块长203厘米、宽101厘米的铝网构成,每一块的位置和角度都被逐一调整,使它们构成的球面误差不超过2毫米。信号接收系统被高悬在距反射天线底部137米的空中,悬挂它的钢索则由3座坐落在漏斗外的高塔支撑。整个望远镜系统是如此庞大,在地面上几乎不可能拍下它的全貌。望远镜于1963年落成,现在这里也是美国国家天文学和电离层中心。

阿雷西博望远镜最突出的贡献估计要算对脉冲星的研究了。脉冲星是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它的体量很小,但转动的速度很快,再加之具有极强的与自转轴不重合的磁场,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磁场便会向外发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就如同旋转灯塔的一束亮光,源源不断地射向茫茫宇宙,当它们恰好扫过地球时,射电望远镜便可以接收到这一信号。这些信号的周期很稳定,以至于人们最开始还以为是外星人发给地球人的信号。早在1968年,科学家就利用阿雷西博望远镜发现了脉冲星PSR B0531+21,它每33毫秒便自转一次,其直径仅约25公里。如此短的自转周期连白矮星都望尘莫及,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子星的假说。此前人们普遍对这一假说抱怀疑态度,因为估算出的中子星密度实在是大得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不过伴随着PSR B0531+21的发现,人们发现其脉冲特征只有体量小、密度大的中子星才能具备,这是人们第一次为中子星的存在找到了物证,中子星也因此从假说变成了事实。

阿雷西博望远镜不仅能接收宇宙深处的射电信号,它还能主动向特定星体发射电磁波,天文学家根据这些星体反射回的信号,可以获得极其重要的信息。它探测到的月球和火星表面数据曾帮助科学家确定“阿波罗”号和“海盗”号探测器在月球和火星上的最佳着陆点。在太阳系中,金星由于被浓密的云层覆盖,被戏称为“蒙面星球”,在地球上用传统的光学望远镜无法观测到其表面的情况,而阿雷西博望远镜则可大显身手。

1974年11月16日,人们还通过阿雷西博望远镜第一次主动向茫茫宇宙中发出了一封自我介绍的二进制电报。电报的目的地被选在了25000光年之遥的位于仙武座的球状星团M13,因为当时科学家认为这一星团较大,密度也较高,是最有可能出现生命的地方。这封电报共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人们将其称为“阿雷西博讯息”。戏剧性的是,康奈尔大学在1999年向外界公布了发射这封电报的真正目的:并非是要与外星文明联系,而仅仅是为了测试1974年望远镜升级后的性能,颇让人有些遗憾。

好莱坞的导演们也看中了壮观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影片《007之黄金眼》和《超时空接触》都在这里取过景。如今,每年有超过10万人来此参观,他们不仅可以亲身感受这一壮观的科学设施,还能了解望远镜本身以及浩瀚的大气层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圣诞家庭聚会

告别阿雷西博望远镜,我们应邀前往波多黎各朋友玛格达家。这一天恰好是圣诞节,玛格达说晚上他们的大家族会在海滨小城阿瓜达的一个亲戚家举行聚会,并邀请我们一同参加。

于是晚饭后,我们驱车向阿瓜达驶去,公路两旁除了一些圣诞节和主显节的装饰,并没有什么热闹的声响。也许波多黎各人过圣诞和咱们中国人过年相似,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温情却不喧嚣。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来到了一排依山而建的楼房,出乎意料的是,聚会并不在屋里举行,而是在最顶层的天台上。大家摸着黑爬上天台,眼前豁然开朗:五色的彩灯和装饰挂在空中,玛格达的数十位亲戚已经围坐在桌前,大家有说有笑。

忽然乐声骤然响起,如热带急雨般轰然洒落,这是怎样的奔放和洒脱,厚重的北国奏不出这等的轻快,温润的东南亚也架不起这般的热烈,激越的旋律燃烧着四周无尽的黑暗和所有人的心。主人将手鼓、刮胡和沙球等伴奏乐器分发给大家,乐声伴着欢声笑语在温暖的海风中发酵。从未经受过如此强烈的音乐冲击,我们起初的矜持也被融化,这就是拉丁美洲的魅力!

仅有音乐显然是不够的,当波多黎各的圣诞名曲A La Zarandela响起时,酒瓶和水杯都放下了,没有人再坐得住了。就像有一位无形的指挥,大家踩着统一的舞步,前行,转身,挥手……腰身、腿脚、胳膊在热烈地搏击,每一个舞姿都让人颤栗,也许只有世代流淌着朗姆酒的躯体才能迸发出如此的张力。不仅整个天台都随着激昂的舞姿震颤,歌声还回荡在周遭丰饶的椰林、咖啡和海浪间。

波多黎各!波多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