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0级医学新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0级医学新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为了解2010级医学新生人格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对2010级3197名医学新生进行测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16项个性因素与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正相关系数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负相关系数较高的依次是稳定性、自律性,也就是情绪和意志特征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高校可以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个性特征着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医学新生 人格 心理健康

人格展现一个人基本的心理素质和面貌,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大学生个人能否成长和成才,一定程度地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探究大学新生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某医学院校2010级新生作为测评样本。参加本次测评的总人数为3197人,平均年龄为20岁,女生2185人,男生1012人,本科生2534人,专科生663人。

1.2工具与方法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9个症状分量表的得分和总症状分。(2)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主要统计16项个性因素。采取团体测验方法,采用心语心理测评系统和SPSS16.0统计软件。

2.结果

2.1 SCL-90测评结果

与常模比较,大学生的SCL-90得分均比常模高。经统计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010级新生的主要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SCL-90测评结果与全国常模(1986年)相比,各项因子均出现显著差异,除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外,其他8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某些医学院校学生的各因子得分也高于全国常模[1]-[3],其他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测评各因子得分都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4],[5],充分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该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当前群体特征,同样也不乐观。

2.216PF各因子与SCL-90因素的相关

从表2可知,该校大学生16种人格因素的得分均值都在4―7分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说明该群体无大的人格缺陷,或者说大多数人无人格缺陷。2010级新生的人格特征是低怀疑性、忧虑性、低独立性,高兴奋性、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乐群性。说明2010级新生的个性特征为富有才识、乐群外向、敢作敢为、沉着自信、直率坦白、热情积极、情绪稳定。不足之处是依赖性较强、较为固执、不能独立行动、缺少恒心。若将16项个性特征以知、情、意、行和人际关系5个方面来归类,大学新生在知、情、人际关系方面得分较高,而在行、意方面得分较低。次级因素X1、X2、X3、X4的均分都在4―7分之间,属于中等水平。其中X1适应与焦虑的得分较低,低分倾向于前者即适应,表明新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低的焦虑性。对于次级因素Y1、Y2、Y3、Y4,结果表明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但是专业成就水平较低。

从表1所列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大学生的16项个性因素与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但相关系数都较低,均在0.1左右,正相关系数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负相关系数较高的依次是稳定性、自律性,也就是情绪和意志特征的影响作用较大。个体情绪稳定、自律性越强,心理各因子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个体容易紧张、焦虑、怀疑,心理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说明以上因子与各种心理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个性在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上的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3回归分析

以基本人口学变量(性别、学历、学院)、16PF各因子为自变量,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子。结果如下: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效应显著(p<0.001),具有显著回归效应的变量是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回归方程为:SCL-90总分=0.058×怀疑性0.041×幻想性+0.072×忧虑性+0.064×紧张性。说明该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受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特征的正向影响,怀疑性更强、更为忧虑、容易紧张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该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受幻想性人格特征的负向影响,喜欢幻想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低。

以上相关研究、回归分析表明人格中的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因素确实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充分表明,人格中的情绪和意志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较大。

3.讨论

2010级医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有时代背景因素、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一,当前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高竞争性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导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该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其二,医学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学制长、课程多、考试压力大的特点,容易造成高度心理紧张和焦虑[6]。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16项人格因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说明人格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而其中影响作用较大的是稳定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等五个因子,也就是情绪和意志特征的影响作用较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而大学生个性特征方面的主要不足之处恰是情绪不稳、容易感情用事和严谨自律不够等。因此,我们可以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着手,适当开展人格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情绪和意志成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星,赵剑飞.南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631-2632.

[2]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3]张付全,唐秋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63-65.

[4]边俊士,井西学,庄娜.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应用的争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231-233.

[5]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6]张付全,唐秋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63-65.

(通讯作者:李桂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