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选精讲,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选精讲,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解题的结果”,而忽视了“解题的过程”。看似重视解题,实质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只限于题海战术,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解决问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以读入题,培养习惯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学会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二、推“敲”题意,理解含义

“敲”,即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从而对应用题表述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等,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也就无法确立其中的数量关系。再者就是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62本,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得多还是四年级修补得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 )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学生补充得:“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也就是“162本比四年级修的多31本”。也可以反过来追问:那四年级就比(五年级少31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复述题意,进入情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2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6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2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6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3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多问启思,灵活运用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果园里有杏树、梨树共63棵。其中杏树占4/9,杏树有多少棵?”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走而过,忽视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教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还可以追问:(1)梨树占几分之几?(2)梨树有多少棵?(3)杏树比梨树少多少棵?(4)杏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分之几?(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像这样同一道题,老师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当学生真正学会了思维,他就成为创造的主体,他能够不断从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过程和成果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感动,无论对其内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创造活力的不断释放,还是对于其人格的圆满、心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波利亚.怎样解读.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4].涂荣豹.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数学教育学报.2001,10(4).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江都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