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功能不良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功能不良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功能不良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26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患者行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26眼中治愈15眼,治愈率为57.7%。术前平均眼压为(27.3±5.4) mm Hg,随访期末为(19.3±3.5) mm Hg。结论 滤过泡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功能不良的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处理手段。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青光眼; 滤过性手术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虽然滤过性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即使改进了手术方式及应用了抗代谢药物仍有部分患者由于术后滤过泡的瘢痕化和包裹化而失去滤过功能。对早期有失败倾向的滤过泡进行干预性治疗,有助于恢复滤过泡功能,改善手术效果。滤过泡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1],笔者所在科室利用此方法对20例(26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20例(26眼)为研究对象,在2~8周内复查时发现眼压控制不良,伴有滤过泡的形态不良(包括以下征象:低平,限局厚壁,明显充血,包裹囊性),并在按摩眼球后眼压不下降或下降不明显,进而接受滤过泡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其中男8例(11眼),女12例(15眼),年龄31~67岁,平均51.6岁;青光眼诊断分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4只眼。治疗时间均在术后2~8周之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患者仰卧位,抗生素眼液冲眼,结膜囊内滴0.4%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2 ml注射器抽取5-氟尿嘧啶5 mg+2%利多卡因0.2 ml后换1 ml注射器针头,在角膜缘外10 mm,并远离滤过泡基底10 mm处进针入筋膜囊,针尖潜行至滤过泡基底,对滤过泡侧囊壁行多点刺破,退出滤过泡,在滤过泡周围筋膜下分多点注射5-氟尿嘧啶共5 mg,若刺破滤过泡囊壁时出现眼球变软,前房变浅,眼压降低,房水反流等情况,则需将针头退出筋膜囊,等待前房和眼压恢复后从较远处重新进针,注射5-氟尿嘧啶5 mg[2]。注射完成后给予足量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涂典必殊膏后包眼。术后给予典必殊滴眼液,一日4次,点眼。10眼经过针尖分离后滤过泡形态及眼压下降情况不理想,在首次治疗后1周左右再次行针尖分离。

1.3 观察内容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眼压情况,滤过泡形态,以及并发症情况,并予以记录。

1.4 疗效评价 随访期6个月末,无论是否经过再次的针尖分离,加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5~20 mm Hg之间者为治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眼压改变26眼中治愈15眼,治愈率为57.7%。术前平均眼压为(27.3±5.4) mm Hg,随访期末为(19.3±3.5) mm Hg,随访期末平均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滤过泡形态 治愈的15眼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治疗失败的11眼的滤过泡有8眼为限局厚壁充血型,2眼为滤过泡缺如型,1眼为包裹囊性。

2.3 术后并发症 5眼出现前房变浅和低眼压,1眼出现前房出血,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均在1周内恢复;1眼出现结膜穿刺口的渗漏,并出现角膜上皮的糜烂,经治疗后恢复。至6个月随访期的结束,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区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而使滤过泡阻塞,从而失去滤过功能[3]。在术后早期发现即将失败的滤过泡,并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以使部分滤过泡重新获得滤过功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早期即将失败的滤过泡的征象包括术后早期眼压轻度升高,按摩后下降不明显,滤过泡形态呈低平、限局厚壁充血、或包裹囊性。

5-氟尿嘧啶为抗嘧啶类的代表药,它在体内转化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与脱氧胸苷酸合成酶形成共价结合,干扰DNA合成,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减少术后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它在临床上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已有多年,包括术中结膜瓣下应用和术后结膜下注射[4]。

笔者对术后早期失败倾向的滤过泡进行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滤过泡旁注射,方法简单,副作用小,随访6个月治愈率达57.7%,表明滤过泡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滤过泡旁注射作为治疗术后早期无功能性滤过泡,简单、安全而有效,可以减少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心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笔者同时也注意到,在单次治疗病例、治疗后即刻眼压下降幅度大的病例、包裹囊性滤过泡的病例,疗效较好,而初次治疗前眼压超过30 mm Hg的病例、初次治疗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例、经历再次治疗病例,疗效相对较差。

本组患者行滤过泡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的并发症包括前房变浅,低眼压,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穿刺口的渗漏及角膜上皮毒性。所有并发症均自行或治疗后恢复。文献亦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迟发型的脉络膜上腔出血,感染性滤过泡炎,甚至角膜失代偿的报道[1],在本组中均未出现。但在操作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严格的无菌制度;注射5-氟尿嘧啶时要注意,如有前房变浅、房水反流,要等待前房恢复后再注射,以免药物进入前房;注射部位应在角膜缘10 mm外,以免药物弥散损伤角膜,同时在滤过泡基底10 mm外,以降低穿刺口渗漏和感染的风险;注射完毕后应用湿棉签压迫穿刺口,同时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以减少5-氟尿嘧啶对眼表的毒性损伤。

总之,笔者认为,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早期发现的有失败倾向的滤过泡,行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较好的维持滤过泡的形态与功能,减少加用药物治疗或再次手术的可能。

参 考 文 献

[1] Broadway DC, Bloom PA.Needle revision of failing and failed trabeculectomy blebs with adjunctive 5-fluorouracil:survival analysis.Ophthalmology,2004,111(4):665-73.

[2] 任泽钦,乔荣华.针拨联合 5-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临床观察.中华眼科杂志,2005,41 (12):1082-1085.

[3] Lama PJ, Fechtner RD.Antifibrotics and wound healing in glaucoma surgery.Surv Ophthalmol,2003,48(3):314-346.

[4] 高永峰.5-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C 在抗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副作用.眼科研究,1997,15(1): 65-67.

(收稿日期:20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