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分析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分析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写作在高考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现状入手,分析高中生在写作中的语言错误类型和形成原因(尤其是母语干扰),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英语写作 错误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83-03

一 引言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阶段英语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听说法视写作为巩固口语手段的‘写话’。”的理论,认为写作教学的目的与口语一样,是为了形成语言习惯。很明显,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养成十分重要。随着NMET改革的深化,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对广大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有很大影响。这不仅直接体现在25分的书面表达上,还间接体现在10分的短文改错中。广大教师和学生加强了对写作的重视,高考应考学生中(缺考学生不计其内)作文不写或得零分的考生数量逐年下降。

虽然高中生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但NMET书面表达整体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大多数考生作文得分仍在10~18分之间。得20分以上的考生并不多。得23分以上的考生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较差,导致写作中语言错误较多。而语言错误的多寡与严重程度通过评分标准(见附录)直接体现在得分上。

从该标准看,语言错误的多寡与严重程度还影响着思想的表达与文字的连贯。所以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语言错误做一较为详细的分析,探究其形成原因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以便使学生加强其对语言错误的敏感性、识别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

二 语言错误类型

笔者通过对从学生平时练习和考试中摘录的典型错句所做的分析,发现英语写作常见的语言错误可分为语法结构错误、遣词造句错误、逻辑错误、表达方式的干扰和过失性错误五大类。

1.语法结构错误

第一,主谓不一致。主谓语在数上取得一致的关键在于学会正确判断主语是单复数还是复数,而单复数的确定,不只是看语法形成,更重要的是内在含义;有时不得不根据说话的逻辑性。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三点,所以主谓一致关系方面的错误难以避免。

例如:The boys each has a chance.(误)

The boys each have a chance.(正)

当each位于复数的主语后,并不影响谓语动词的数。谓语动词的数要视主语而定。

第二,时态、语态、语气不一致。英语结构形态十分重要,英语句子往往要受到时态、语态和语气的牵制。而汉语不同,汉语在结构上只需用词表达句子的意思。

例如:The old man looks as if he is ten years younger in the new clothes.(误)

The old man looks as if he was (were) ten years younger in the new clothes.(正)

第三,词性、词形方面的干扰。英语中虽然也有一词多用现象,但大多数词在词性转换时,会发生词形的变化,而这些词拼写又十分相近,造成许多学生在写作时经常发生词性误用现象。常见的错误有:该用succeed时用success,该用choose时用choice,该用affect时用effect,以及把invent写成invention。

2.遣词造句错误

第一,用词不当。英语中有些单词的意思与汉语相同或相近,但在英语表达中却有严格的区别;有些单词拼写相似、发音相似,甚至相同,但其含义却相差甚远;有些单词的词性变化没有规则;连词误用;短语混用。这些都是学生在选词时易混淆的地方。

例如:I was too tired to walk any further.(误)

I was too tired to walk any farther.(正)

虽然further与farther在拼写上仅一字之差,但所表示的含义却迥异。further表示抽象概念的“更远”。

再如:The reason that they had failed in finding a job was evident.(误)

The reason why (or for which) they had failed in finding a job was evident.(正)

学生有时会犯Richard所说的“概括过头”的毛病,即把所学的语言规则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并不适用该规则的句子中。上面的病句中,学生对“关系代词that可以引导定语从句”这一规则理解有误。因为这一规则的前提是先行词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而实际上,这个句子的先行词在从句中只能作状语,只能用关系副词why 或for which来引导。

英语中有大量的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介词短语,其意义很相似,容易混淆。

例如:To my point,it’s a good idea.(误)

From my point of view/in my opinion,it’s a good idea.(正)

学生还常将之误写成“from my opinion”。在NEMT作文中,另外常见的短语错误有:“on the other hand”被写成“i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被写成“to the contrary”;“on purpose”被写成“for purpose”等。

第二,词义重复。英语中有些单词意思相近,甚至相互包容;有些单词的组合属意思重复。教师应指导学生尽量避免不恰当或不必要的重复,用词力求简洁,尽可能去掉多余的词,保留或填加精确的词,用较少的词来表达丰富的含义。

例如:I think we have sufficient enough information to write the report.(误)

I think we hav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write the report.(正)

enough与sufficient的意思重叠,只需选其一。

第三,呆板冗赘。选词呆板冗赘是高中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明辨词义,用词完善是选词的基本要求,但这还不够,写文章除了要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外,还要吸引读者,甚至征服读者,使文章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于是要做到用词生动、形象。

例如:The wind ruffles the surface of the lake.(一般)

The soft breeze ruffles the mirror-like surface of the lake.(很好)

第一句较为呆板枯燥;第二句在选词上形象、生动,给人美的享受。

3.逻辑错误

例如,翻译“学了那么多年英语,我的口语还是很糟糕。”

Having learned English for so many years,my spoken English is still very poor.(误)

Though 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so many years,my spoken English is still very poor.(正)

英语中,分词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必须和句子的主语保持一致,而本句中分词的主语显然不是my spoken English,而是I,故为了保持句子的逻辑通顺,需要把分词改成从句。

4.表达方式的干扰

学生在写作时常犯的通病是习惯用本国语思维,然后逐句翻译,结果是中文英语洋洋洒洒一大篇。这些表达没有语法错误,但英语民族习惯上不会这样说。

例如:It may have many benefits to your future job.(误)

It will benefit you a lot in your future job.(正)

5.过失性错误

考试时,学生难免会因紧张、粗心等原因造成过失性错误。第一,书写方面。如大小写、标点符号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生受中文影响,往往在一个完整句子结束后仍用逗号。第二,拼写错误。第三,人称前后不一致等。如果学生有时间检查,以上错误是容易改正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 形成原因

语言知识十分繁杂,必须加以条理化,使之成为规则。很多人以为掌握且死记住这些规则就不成问题。事实上从初一到高三,学生学英语已经6年,但仍难运用自如,谈及作文,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无话可说,错误多。通过上文错误类型的分析可知,其原因之一就是母语干扰,即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把本族语或方言(第一语言)的语言习惯带到第二语言而造成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

虽然语言学家对母语干扰的程度一直没有定论,但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干扰性错误普遍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不同的本族语对同一目的语的干扰程度不同。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各种调查表明,学习英语语法时,操不同本族语的学生所犯的母语干扰性错误在所有错误中所占的平均比率为33%,其中所占比率最大者为51%,而这一比率的创造者正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由此足见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程度之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语言环境和输入量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包括他们的英语教师在学习英语时,都处于中文环境,日常生活中,甚至课堂上所听到的大多是中文,他们很少有机会与说英语本族语者交流,因而缺少一个有助于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和必要的英语输入量,母语干扰的幅度自然加大。

2.汉语与英语的差别

根据对比分析假设理论的观点,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别越大,语言学习中的困难也越多,因而产生的错误也会越多。汉语与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两者之间差别大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加大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3.教学方式与重点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的重心都放在通过各种考试上,平时练习的重点放在记单词与做大量的语法等客观选择题上,忽视了主观表达方面的训练。另外,中国学生性格内向,同学间也羞于用英语交流。因此,中国学生虽善于考试,却不善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就语言学习来说,除了必要的语言输入,更重要的是对所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筛选、利用,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种内化生成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所学语言的契机。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中最薄弱的恰恰是这一环节。这就难怪他们在写作文时,会显得思路混乱,不能很好地利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正确表达思想,而往往套用汉语思维,写出中文英语。

除了以上谈到的“母语干扰”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形成因素是“英语本身的干扰”。这是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英语本身的语法和词汇特点互相干扰而引起的错误,这些错误往往因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即这类错误与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有关,所以语言学家们往往把他们称之为“developmental errors”。

四 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高中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多种多样,其原因也不同。有时某个错误背后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单一因素,可能既有母语干扰,也受目的语本身的干扰。拉多曾说,一个了解学生的第一语言与目的语区别的教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语言。学生在用第二语言写作时,应遵循使用第二语言为母语的人之社会准则,不能照搬学习者习以为常的本民族社会与文化知识。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第一与第二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的对比教学。

此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写作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合作与富有鼓励性的写作环境,使他们乐于写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写作需有明确的动机与积极的态度。写作的题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需要,使他们具有写作的愿望,而不是为了应付而写。在写作效果不理想时,要认识到其不可能一蹴而就。

再者,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写作予以指导。对系统的语言错误,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学生间互改、校读找出并加以改正。

要避免本文提到的诸多写作错误,仅靠语法、词汇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还必须多看、多听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以加强英语语感。

五 总结

了解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语言错误类型和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更好的写作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附录:高考英语(NMET)书面表达评分标准

第五档(很好)(21~25分),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1)覆盖所有内容要点。(2)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3)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错误,但为尽力使用复杂所致;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4)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完全达到了试题规定的写作目的。

第四档(好)(16~20分),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1)虽漏掉一两个次重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2)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基本要求。(3)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应用基本正确,一些错误主要是因为尽力尝试使用复杂语法结构和词汇所致。(4)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达到了试题规定的写作目的。

第三档(适当)(11~15分),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1)虽漏掉一些内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2)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基本要求。(3)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但不影响理解。(4)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内容连贯。整体而言,基本达到了预定的写作目的。

第二档(较差)(6~10分),未恰当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1)漏掉或未描述清楚一些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2)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3)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了理解。(4)较少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缺少连贯性。信息未能清楚地传达给读者。

第一档(差)(1~5分),未能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1)明显遗漏了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原因可能是未理解试题要求。(2)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3)较多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了理解。(3)缺乏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不连贯。信息未能传达给读者。

0分,未能传达给读者任何信息:内容太少,无法评判;写的内容均与所要求内容无关或所写内容无法看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料库——英语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戴炜栋.误差起因分析综述[J].外语界,1990(2)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Ellis, R..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