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共青团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工作体系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共青团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工作体系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基于共青团工作视角,研究高校团组织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与定位。从团组织的优势和当前高校教学内容的缺失角度出发,梳理团组织在在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共青团;大学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66 — 02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储备的重要内容。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与组织多角度多层面地搭建工作平台,相互协同发挥作用。共青团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有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工作中,应如何发挥优势,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的课题。

一、高校共青团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工作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1.是团组织自身性质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高校应注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共青团必须根据《纲要》部署,把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建设的重点,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协同高校相关部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2.是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

实践育人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优势,是吸引和凝聚青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团中央的带动下,高校共青团在校内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为依托,逐步将学术科技实践纳入工作范畴,大力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外,高校共青团组织不断发挥外联优势,整合校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学生主动把科研能力外化于实践,把实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3.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课程设置、创新平台、学术风气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大学生参与科研主要依托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教学资源比较有限,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大学生科研活动无序分散、科技含量低等。共青团可以充分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建立与校院两级学术科研、教学组织的紧密联系,优化整合内部优势资源,补足高校在大学生知识转化环节、科研素养养成环节等方面的工作,真正成为第二课堂。

二、高校共青团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工作体系的思路与重点

1.合作性维度

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善,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紧密的网络系统,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升过程中,共青团应充分拓展与校内外各级组织的合作空间,成为连接各研究单位与企业、学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枢纽;成为高校中联合科研组织力量服务学生群体的枢纽;成为将正规化学习与非正规化学习链接起来的枢纽;成为跨越校园乃至国界的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交流促进的枢纽。

2.实践性维度

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科研活动不是纯学究的,而是要对社会实际需求作出贡献。高校共青团在公益服务、社会服务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并且建立了众多的实践基地。应充分发挥这些实践基地的作用,在基地中挖掘社会生活的真问题和真需求,引导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去解决这些真实的问题和需求,把学生的求知欲、专业能力、实践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性维度

高等教育要培养的高素人才专业素质、人格修养与政治觉悟并行的。高校共青团不是教学和科研部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促进不是共青团的根本目的,而是共青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求真求实等科学精神的手段。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科学精神正是高素质人才最重要、最基本的修养,外化于行动则是指勇于探索、甘于寂寞、实事求是、真诚合作、严谨踏实的作风和优秀品质。通过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推动,可以实现共青团的根本任务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4.主体性维度

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行为更多地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并不明显。高校共青团应发挥了解青年的优势,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能力与特点,寻找适合大学生的课题项目和科研活动,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提供自主创新平台,让大学生自发组织科研团队、自主邀请指导老师、主动开展科研活动,成为科研活动的主体。进而把大学生的学习、研究与发现过程密切结合起来,学生的质疑与老师的反思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相长。

三、高校共青团推动大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工作体系的要素与功能

1.搭建课外科研技能培训体系,实现课堂理论到科研实践的转化

科学研究活动是人们在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搜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运用创新思维、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并科学地组织语言表达研究结果的过程。1但实际上我国大学生往往空有科学研究热情,却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方法。因此,在他们真正深入科研工作之前,特别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能的训练。而我国大学生课程体系却欠缺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技能的系统知识讲授。高校共青团应找准这一切入点,通过长期以来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举办文化学术报告、科技文化节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在文献阅读、科研信息搜集、数据分析归纳、制定具体科研项目、完成项目设计、结果论证等方面开展系统地培训讲座或交流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科研、接触科研、深入科研,有效地搭建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之间的桥梁。例如,2011年武汉大学校团委举办的“与挑战者对话”珞珈科研能力训练营便是成功的范例。

2.支持学术型青年团体建设,建立大学生“普训”和“特训”平台

学术型青年团体通常是由学生自发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团体的目标聚焦在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如果说课程体系的建设是由外至内的灌输式教育的话,学术型青年团体的扶持、指导和建设则是实现了内化激发学生内在提升学术科研能力驱动力的有效举措。学术型青年团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非功利性等特点,在活动方式上灵活运用学术交流、各种类型以及各种规模的科研活动、组织各类学习竞赛,在营造良好学风、促进学习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高校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应提升对这类社团的支持度,利用学校级和学院级学术社团,搭建大学生科研能力“普训”和“特训”平台。“普训”平台指可以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普及学科基础知识、巩固教学工作的成果、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可以建在学科或个专业的学术社团上。“特训”平台是指在“普训”的基础上,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和训练的平台。“特训”平台可以采用多元导师制的方式,对接国际化顶尖学术团体和竞赛,以赛促学,优中选优,让学生在通过“特训平台”在宏观把握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真正有机会跻身于学术发展的顶尖行列。如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建立的学术性社团——信息发展中心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每年积极申报来自于学校教务处、学校科技处的各类立项项目,并设立了院内由学院教学以及团委的资金立项,还搭建了各类国内国际顶级赛事,真正实现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学术科研能力。

3.设立切合共青团特点的科研项目,为大学生成才和社会实际双向服务

科研项目的设立,是推动学生与学术互动、学院与学校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并争取更广泛资源着力于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由于大学阶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还不够高,校内外的科研项目一般不会向大学生倾斜。而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却需要更早更多地激发低年级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因此,共青团不仅要做好各类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也要做好共青团内部学术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目前许多高校共青团组织已经采取了鼓励大学生自主申报项目、经评审给予项目经费支持的做法。但随着对工作的精细化和有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共青团设立科研项目应该逐步摆脱原来粗放型工作,向导向型转变:1.把控大学生自主申报的科研项目的方向性,应大力支持切合青年人的兴趣特点、切合社会实际、切合大学生能力水平的项目;2.共青团整合校内外资源,特别是要了解校外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学校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设立青年科研项目;3.以青年科研项目的完成为基础,促进产学研共建,搭建既促进大学生成才又为社会实际服务的双赢平台。

4.建立全程化的科研生涯规划咨询与辅导,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

所谓科研生涯规划咨询与辅导就是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与指导,协助大学生处理好因参与科研活动所产生的认知、情绪、态度与行为等问题,帮助大学生建立参与科研活动的方法与策略,使得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困惑、坦然面对困惑并毅然克服困惑。当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学学习规划、科研规划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涉猎。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将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个人的能力的提升与未来的学术生涯的发展结合起来,让有志于投身科研学术事业的学生有章可循。科研生涯规划咨询与辅导可以参考已经比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辅导的模式,以个体咨询或群体辅导的形式开展,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人格类型、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寻找在科研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协助他们寻找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方法。同时,通过咨询辅导了解学生的困难与需求,利用共青团的优势与资源协调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黄丹艳.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芦新宇.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极其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