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旅行杂记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行杂记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拉萨的冈拉梅朵餐吧

中午暖洋洋的阳光落下来,透过玻璃,落在木头餐桌上。一桌四人:我、拉萨铜锅鱼度假村马高村、自治区导游唐敏、翡翠旅行社阮晓雪。

马高村是个很有胆识的云南汉子,三十来岁,独自从云南昆明来闯,带着梦想和希望,经历许多苦难和磨练,终于在拉萨有了自己的一片地方,在拉萨纳金路武警后勤培训中心开了个铜锅鱼店,大门外有岗哨,院内两层楼是餐馆,开得热闹,虽处地偏远,但却客人满座,很是热闹。唐敏和阮晓雪都是四川妹子,二十多岁,一脸阳光,早已适应了的空气和水,工作苦点,但活得自在。比起这几个朋友,我更像温室生长的树,绿影婆娑却经不起风浪,我耳边老回荡友人叮嘱:在不要大运动、不要喝酒、不要洗澡,要戴墨镜、要擦防晒霜、要吸氧……搞得我和几个新朋友在一起,只能听着他们谈笑,敞开一本书,让墨香和咖啡淡淡地融合。

冈拉梅朵,一个有名的点儿,位于北京中路127号,门口石片上雕着店标:雪山莲花图案,让人很容易认出。“岗拉梅朵”是藏语,意思就是雪莲花。一推门,门楣的铃铛清脆地响起,便知道进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很舒适的地方。

进入便被十足的藏味淹没:巨大的反映藏区生活的本土作品,人物画偏多,其次是风景。藏地动物、小钥匙链、唐卡、文身,风格各异,但都抵达藏区生活,找到文化的核,由此可见经营老板的文化品味和素质。顺狭窄的楼梯到二楼,有笨重的书柜,收集了一些很有味的书籍,听说老板是个爱书之人。我坐着,回想几天的经历,便感到拉萨每一寸土地都被文化和宗教浸润,随便什么地方都能种出诗歌、故事、传说和历史。

冈拉梅朵内有一天井,穿过便到舒适的房间,可饮茶和咖啡、看碟。对面古旧窗棂的房间阴暗,阳光透窗落下来,可见一藏式老佛堂,经年的酥油灯熏烤着一层黑亮,陈述着历史,使咏经的声音经久不散。从小楼梯上去,三楼有两个平台,一面看到拉萨老城的日常生活,劳作、起居之地,另一面是文身工作室,古老与新鲜就这么和谐相邻,这也许是拉萨又一特色吧。

我们四人一边喝,一边聊,我从友人口里知道冈拉梅朵东侧有幢石头建筑,传说是十一世达赖喇嘛父母的房子,而冈拉梅朵的日光庭院是其管家的居所。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由在品食茶点中又多了些味道,以至时间悄悄溜过,房间暗下来,夜静静深了。

紧紧地握手,深深地拥抱,仿佛今生的缘,就是这次的会面,仿佛飘逸的长发,坚实的臂膀,年轻的思绪瞬间就要失去,仿佛这种缘,就像千年叩拜扑地磨平的大地一隅,证明着时光和生存,证明着信仰与执着,我们再也不知道是谁留下深深的烙印,只知道有人到过,留下过,然后走啦。

对岗拉梅朵,对拉萨,我只是个匆匆过客,时光停留一瞬,也让我回味一生了。

威舍之夜

三月,天气转暖,从富源黄泥河出发,穿过小镇、麦田、散发着油菜味的野地,爬上了柏油路,视野渐渐宽了,风从耳边擦过,强大的夜用星星、幕、闪着光泽的路面、黑魁魁的山来显示自己。“咔吱”一声,重心前倾,拉开绒布帘子,老车夫的脸探过来:“到了!”我们便站在光洁的街面上,四面的建筑物透出多条光,像抛给黑夜的网,我们都是网中的小鱼。

威舍是个大地方。这是我从地图及朋友的口中知道的。南昆线这条大动脉给偏僻贫困的威舍输了血,威舍便如那弱小的婴儿,一张小嘴咬紧母亲的吮吸,很快便出脱得白白胖胖。火车站的长椅上旅客并不多,吸旱烟的老人,手捏杂志的少女,依偎的情侣,蜷缩成一团的打工者,打哈欠的妇女……值班的少女伏在桌上,时不时抬头扫上几眼。谁的鼾声像连续抽动的风箱似地响起,与困乏很合拍。车站外面的世界,昏黄的街灯把两边店铺前挂的红灯笼衬得红晕。穿过街心花园,花草是刚种植的,泥土与肥料混杂在一起,散发着一股腐草味。铁路带来了一批职工和他们家属,也顺便给小镇带来了都市的繁华与温馨。

台球室已经关门了,饭馆也熄灯了,只有旅店、卡拉OK、美容院、舞场及三轮的士的灯依旧亮着,接待那些商人、旅游者、出公差的、本地工薪阶层等。他们丝毫不放过这充满风情的夜。洗发香波的香味伴着OK舞厅的乐音飘逸而来,使人醉意朦胧,时时有穿着裙子的少女擦身而过,体香与笑声构成一道风景。游玩的人和来去的车从高大建筑群与错落的居民房屋低矮的屋檐下穿过,古旧房屋与茶色玻璃大窗的建筑相依相存,令到过巴黎的一个朋友说:“威舍之夜,是巴黎的一个缩微。”

夜晚助长了悠闲者的狂欢。夜是希腊美女海伦们的节日,塞壬的歌声回荡在空气里,没有人愿意堵起耳朵来抵挡诱惑。空气中也泡着情侣的呢喃,泡着一阵麻辣味儿。小街边的烧烤店一家紧挤一家,油烟味混着肉烧焦的香味和蔬菜味弥漫开来,热闹的夜市有猜拳喝五喊六的争执,有少女的甜笑……多少故事情节正慢慢展开。居民生活不正是一场在上演的戏剧?我们的单纯观望没有附上优美的台词。

远离闹市的是威舍的老人们,二胡这种乐器很普及,他们聚于民宅,在昏暗的灯下,泡开热气升腾的酽茶,乐音便从他们的抽拉中传来,增加了“僧敲月下门”的那种静谧。拉者近处有一群做针线活的妇人,她们专注的动作传达着与世无争的常态,过着安静的生活。

威舍的夜晚,从热闹归于宁静,旅人的心便也包涵着旅途的一份小小的愉悦,这也许便是漂泊者所谓的驿站,或许也便是现实中难得的一个梦了。

野生菌子

说起野生菌子,琼便提她爸老徐。

老徐在一个国有大煤矿工作三十余年,业余爱好不多,唯独对拾菌子情有独钟。煤矿方圆25公里的山山壑壑遍留他的足迹。上山打猎、下沟捉蚌、掐野菜、拿菌子。五千多人的单位里,老徐是“菌王”。大山上哪里出什么菌,什么时候出,出在树的哪一方,心中有数。谙识菌窝,铭记心中,刻在脑海,只要去“拿”,而不是去“找”或“捡”。山不在高,有菌就行。老徐有时“拿”菌还带“蒙”呢,就是菌刚好要冒还未冒出来时,用手按按,即可扒开土拿出菌子,这才真叫水平。

野生菌中,有常见的青头菌、铜绿菌、奶浆菌、见手青等,也有较珍贵的香菇、干巴菌、牛肝菌等,最珍贵的要数灵芝、松茸了。

捡松茸是拾菌人极力去办的大事。松茸目前经济价值特高,位列珍贵食用菌首位,可炒吃煲汤或泡酒喝,据说药用可以预防癌症。捡松茸,要翻山越岭、涉溪过沟,要爬坡下坎、披荆斩棘,要穿进密林、走过悬崖,要顶风冒暑、风吹雨淋,要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艰难跋涉,走许多路,吃不少苦。为了松茸,再难走的山都会去,跌跤、流汗、戳刺成了家常便饭。

老徐周末和节假日经常上山,风雨无阻。能坚持者,为数不多。捡野生菌子不仅要做到不怕苦、不怕脏、不怕饿,还要做到不怕失败,这就有点困难。老徐“拿菌”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要知道出了没有,没出,也就无奈;二是菌子出了,附近村民去过,自然也拿不着;三是菌子出了,别人未能够先到,就该我拿了。就凭借经验,几十年来,老徐捡野生菌子有数千斤,松茸捡了不少。

琼说:老爸走山,看青山绿水,听涛声鸟鸣,穿林过沟,采绿色野菜,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鸟有蛇,有禽有兽,有狗有羊,有天有地,有人有物,走出一个好心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欢乐。近年来,也许捡菌的人太多,也许环境变化,老爸的高招失灵了,说什么“拿”菌“蒙”菌,连“捡”也难捡到菌子,实属是在“找”菌子了。

拿菌和蒙菌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