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孙海芳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的温暖格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孙海芳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的温暖格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内容共分为四卷,分别是“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和“那些事”。作者独辟蹊径,分别从一个个汉字写起,延伸至人物、教学、民俗及旅游等诸多方面,渗透着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充满了温情与爱。细细读来,流畅的文字如涓涓细流,给人以温暖之感;而散文所呈现出的这种温暖格调与作者的个性特点和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孙海芳;《那些字,那些事》;温暖格调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41-03

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通过对古汉字的分析、人物的描述、教学感受的记录、民俗传说的再演绎与旅途见闻的感悟,以独特的抒写方式、敏锐的体悟、丰富的联想和自然舒缓的语言,展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品读之后,会发觉散文风格独特,呈现出温暖的格调。

一、从汉字到生活

这部散文集最大的特点就是每篇皆从一个汉字入手,继而扩展到生活,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在当代散文界是很少见的。而这样新颖别致的角度的选择也正表现了作者对文字的情有独钟。正如代自序《温》中所写,作者反对将汉字作为“工具”的做法,也不认同简化汉字,对钱玄同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的做法“断然不能接受”。在新文学建设之初,为呼应文学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一些人在汉字方面也提出了设想。钱玄同开始也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①后来由于拼音字的难以推行继而生发出了简化汉字的想法。简化字的推行也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知识的普及与文化的传播等大有裨益。但作者却从另一个方面认为,“将这样一件庞大的工程简单化,势必导致语言的口语化,文学性日渐枯萎,失去诗意的温润,那样的生活将是机械、重复、了无生趣的”。想来也的确如此,“汉字是最有诗性的文字,它贯通着以人为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祖先心灵的外显,是中国文化的结晶”。②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她对汉字那种“容不得别人动一下”的“护犊”情感。

在所有的汉字中,作者最喜欢的就是一个“温”字,认为“温是最有感彩的”,“她的字形流露着汉字耐人寻味的魅力”。在这里作者用了“她”而非“它”,把汉字拟人化,让我们似乎也体会到了汉字蕴涵的满满温情。每篇散文以一汉字入手,作者不仅亲手写画出此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着引用经典著述,将每个字结构和意义向读者细细解说,再配上小学生们可爱的插图,全书的文字都笼罩在一种浓浓的温暖氛围中。

其散文集的温暖格调还体现在描写人物的散文之中。这些散文所写的多为作者的亲人或友人。作者虽没有刻意煽情地描述,但自然流淌的文字却直指人心,带给读者满满的温暖和感动。如《祖》中写到了“我奶奶”嫁给爷爷后愈加悲惨的命运:“她只能在婆家做一些粗活,从来没有人看得起她,自己的老公没有给过她一分钱,她像一个没有思维的佣人,安静粗鄙地服侍着每一个人,婆婆、老公、儿女、小叔子,甚至弟媳。”这样的描述让我们不禁想到了旧社会女人卑微低下的家庭、社会地位,读来让人在心酸不已的同时又从作者虽温和却内蕴着怜悯和痛心之情的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奶奶真切的爱。再如《香》中写的是藏香师傅仁青德哲,《友》则写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友人……这些文章有片段式的回想,有对人物语言动作的记述,和着温润又饱含情感的文字,人物的音容笑貌就这样立体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③正是这些情真意切的描述,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情之暖。

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从孙海芳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的热爱。在书的多篇散文里作者都写到了自己的教学感受和经验。如在《匠》中主要谈到了作为一名教者,匠气的定位问题;《教》中说到教与罚的关系;《福》中则谈到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体会幸福感……这些皆出自教学点滴。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教龄的教师,作者并没有对教授小学生识字这项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感到疲沓,丧失激情。在代自序《温》中,作者说道:“我初次踏上讲台,从‘一去二三里’开始,一个个简单的字形在孩子们口眼之中都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有时,为他们时时灵动的思维叹服,十年前那个唇红齿白的小伙子忸忸怩怩地谈论‘面’字的景象;孩子们找到含有课文中生字的古诗时,朗朗背诵的情景。时时惊讶,时时叹服,有时的课堂,会真的忍不住,想拥抱亲吻这些世间的精灵。”品读这些文章,我们仿佛也看到那些稚嫩可爱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教学过程中他们带给作者的点滴温暖和感动,体会到了作者对教学的认真和用心,再配上一些小学生们亲自所作的充满着童心的彩色图画,这些文字更给人扑面而来的温暖之意,动人心扉。

在第三卷和第四卷中,“船”、“刀”、“灯”、“梨”甚至“梦”、“面”、“年”、“肉”等都被列入了作者的书写范围,可谓触物生情。这些散文中有很多篇目内容触及到了兰州的乡土民风。作者在兰州生活了30多年,这些具有兰州本土特色的事物在她眼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如《“我要的是葫芦”》中作者写了“我对它有着独特的情结”的“在兰州地域内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性事物”——葫芦,《船》中写到了联系黄河两岸的羊皮筏子,《面》中作者津津乐道地讲述了兰州的标志性美食牛肉面,而在《逝》中她则为我们描述了老兰州典型的四合院……文章并不是仅对这些物象单一的描写,常常是配上图片、加入诗词,又穿插着一些典故和传说,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充满了人文气息。作者充满着热爱之情的用心描述,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不能不说这样的文字给人以温暖之感。

全书的最后一篇《“行”走,“游”历》描述的是作者的旅行经历。这篇游记延展了近20页的篇幅,主要记载了作者在云南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除了广受称誉的风景与独特的风俗民情,作者在旅途中最关注的还是细节,“我会拍下一个城市中的垃圾箱,上面放着一盆优雅的花朵,环保就是如此细微,我会记住一个陌生的地方,有一个温暖的人说出一句温暖的话语,我会认识一个年长、博学的老人,听他讲述岁月里即将遗忘的故事”。所以作者一路随感随记,将途中的小细节、小感触表现了出来。如在写到丽江时,作者提到茶铺里的知性女子、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的大姐、笑着看“我”的女孩子,八廓街的信徒、鱼庄的泡椒鱼、林芝旅馆里的藏族小伙、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正是这些随手记录下来的平凡人和小事物让人心生感动,忍不住想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路去体味这些古朴且温暖的瞬间。

二、温暖的语言

这本散文集所呈现出来的温暖格调除了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外,还表现在语言上。

身为一个女性作家,孙海芳的散文也呈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温润和柔美,如二月的春风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暖意,看似平淡却有意味是最大的特征。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使用浓烈艳丽的词汇、细致非常的描摹和铺张恣肆的议论,但我们可以明显的体会到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温情和爱。而这种自然舒缓而非刻意雕琢的语言却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像一杯好茶,看似清洌,但越品越有味。如《窗》中写道:“一束阳光,随手可及,人与自然的距离,就在一伸手的地方。这样的景象,时时缭绕于我的思绪中,恍惚里,一个孩子,坐在小板凳上,一束可及的阳关直伶伶地射进来,砸在泥土地上,阳光里那么多精灵在飞舞,像极了童年时候的那些个梦。一只母鸡悠闲地走进来,背影一会亮,一会暗,安静极了。”她用这样轻柔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暖洋洋的午后,让人读来心里也暖暖的。作者的感情也是内敛的,蕴于“本色”的语言之中,常给人言尽而意远之感。如写自己的爷爷,《我爷爷》中写到了爷爷传奇的遭遇以及年老时的“贪财,怕死”,《我奶奶》中还提到爷爷对奶奶的“压制”,可以说作者对他有着复杂的感情。但是《我爷爷》这篇文章结尾处却写道:“如今,我去看他,他还是用土土的兰州话说:我的娃来了吗?然后,拿出钱包,给我零花钱。”这几句看似平淡的寥寥几句却让我们意识到他也不过是一个质朴可爱的老年人。在一个饱经风霜的90岁老人面前,无论是对他一生的赞赏还是不满都变得没有意义了。这样的话语让人感动不已。再如《友》中写到了学生时代的好友圈圈,对于后来的分道扬镳,作者痛心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释怀:“后来圈圈离开学校当了狱警,负责编辑一份报纸。我们的关系渐行渐远。就在刚才的这个中午,在来的路上,我突然释然,缘分那么浅,我们都没有珍惜,或者说我们的珍惜抵不过注定,相交三年后各奔东西,留也留不住。”这些句子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人事变迁的一种彻悟。

读完全书我们也不禁为作者很高的文学素养所感叹,无论是《说文解字》、《诗经》、《荀子》、《庄子》、《唐诗》、《宋词》,还是《本草纲目》、《聊斋志异》、《圣经》等,其中的句子或典故作者都能够信手拈来,为整部散文集增添了典雅之味。如《“我要的是葫芦”》末尾部分所写:“到了清代,一个叫李文斋的秀才历史故事和传说刻于其上,因其所刻葫芦讲究雕刻机巧,追求神形兼具、疏淡相宜的艺术效果,提款文字细若蚊足,点缀成行,风姿绰约,一时成为达官贵人竞相追逐的爱物。”这段语句颇具古风,多用四字成语,句式短小精当,很有明清小品文的感觉。另外,作者也常在白话中穿插着古典字词,实虚皆有。如《读》中有句“农夫武三通是大理国的御林军总管,搞笑荒唐之事殆尽”,这“搞笑荒唐之事殆尽”就是如此。

再者,作者较为随性的语言也体现了女性独特的感觉和体验。如写德哲的时候写道:“德哲还说:脾气不好的人心好。”紧接着作者又写了句:“那就让我的臭脾气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样自然率真的句子让人看到了作者俏皮可爱的一面。《逝》中写道:“东边的矮墙上,是妈妈晒的花椒,个个裂开了大嘴,露出乌黑的果实。还有偶尔妈妈尝试晒的果皮、桃干之类的干鲜,等待着我们偷吃。”作者回忆儿时,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进行描述,充满了童真、童趣,让我们不禁回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再如《诗》中记录的孩子们话语:“你焐焐手吧。你的手太冰了。”“我长大了也要像孙老师一样,长一脸的痘痘,像草莓一样好看。”作者用“爱的付出”收获到了“爱的回馈”,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捕捉到了小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语言,读来心生温暖和感动。

三、结语

温暖的内容和温暖的语言使全书笼罩着一种温暖的格调。有学者说道:“散文的格调一般总是与散文作家的气质、趣味和才情结缘,是作家的真实自我无保留地渗透进散文之中而后形成的一种情调和文化氛围,它是散文家的个性、气质、修养、情趣和才华的自然的流露。”④所以孙海芳这本散文集所呈现出的温暖格调定是与她本人的个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会观察体悟、懂得感恩、认真负责、温婉可亲的女性形象。所以,尽管我们知道现实不甚完美,但她温暖的话语告诉我们生活中仍旧有很多感动和美好的事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家对散文的本体意识开始觉醒,散文愈加受到重视,90年代后散文创作达到了盛况。八九十年代的“女作家的散文,也表现了独特的一面,并出现了‘女性散文’的概念。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中发现诗意,并在对自我心理、情绪的敏感捕捉中,营造一种细腻的感性情调”,⑤这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分不开的。在这个男作家仍然占了半边天的文坛,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的这本散文集彰显了女性的独立思想和意识。另外,作者的这种由汉字写到生活点滴的写作方式也是一次对散文写法的新颖别致的尝试,既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又饱含着人文气息。

[注 释]

①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146页。

②钱伟:《浅析汉字的和谐美》,《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第17期。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④陈剑晖:《论散文作家的人格主体性》,《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9期。

⑤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