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步入诗境 品悟诗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步入诗境 品悟诗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余秋雨曾这样写道:“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的确,古诗以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它的功能是现代文所不能代劳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古诗教学枯燥、乏味,教师一字一句地翻译诗歌,灌输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最后学生把古诗背出,就算大功告成。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诗歌蕴涵的优美意境,触摸不到诗人寄寓的丰富情感,也领略不到古诗独有的声韵之美。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诗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诗情?教师需要独具匠心,引领学生步入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调动生活体验,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止为灵动,品悟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情趣。

一、音乐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情。”寓教于乐,诗歌的鉴赏必须从“乐”开始。那么如何使学生乐学、乐读、乐诵?我想不妨将之理解为寓教于(音)“乐”。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妨把诗歌欣赏和音乐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中。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可以用《阳关三叠》渲染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墨梅》一诗时,可以用《山居吟》烘托出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洁人品。在悠扬的古乐声中,一个个音符恰似高明的向导,把孩子们引向那古色古香的文化家园,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诗画同行――天光云影共徘徊

诗歌创作大多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要善于让诗画结伴同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步入诗境,品悟诗情

如,在教学《所见》这首诗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写下来。由于学生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思维开阔,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有的学生把牧童一心想捕蝉的画面写得有声有色、童趣盎然,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的学生把夏天乡村的景色写得美不胜收,如,有学生写道:“七月的天空一碧如洗,一轮骄阳尽情地挥洒着热情。一条乡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旁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柳林,长长的枝条随风摇曳,在大地上撒下片片绿荫。”在这样的描写中,连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林樾”二字都无需教师多加置喙了,学生在描写中已经走入了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中。

三、典故激趣――道是无情却有情

古诗与现代人相隔千年的时空距离,与现代学生有着一层心理隔阂。学生学古诗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点燃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感悟古诗蕴涵的情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讲起与诗人有关的故事,与诗歌有关的典故时,学生的兴趣甚至超过了学习诗歌本身。这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能否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培养起学生与古诗之间的感情呢?

在教学《枫桥夜泊》时,给学生讲一讲张继那一夜“不朽的失眠”;在教学《示儿》时,让学生搜集陆游的生平事迹,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诗句中感受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当学生浸润于一段段历史典故中,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距离诗人的内心也就近了。

四、表演“悟情”―― 相逢何必曾相识

孩子的思维是会飞的翅膀,如果教师能送他们一缕东风,他们就会排云而上,直至碧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们扮演角色,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角色的喜怒哀乐,由“入境”而“动情”,进而“移情”,最后在较深层次上“悟情”。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在学完诗歌后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扮演词中的翁媪用方言交谈,让大家感受这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杜甫与杜甫的妻儿,再现那欣喜若狂的一幕,感受诗人对国家的赤诚之爱。

这样的角色表演不仅让扮演角色的孩子兴奋起来,同时,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心理作用下,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深切、生动地体验到角色的心路历程。

五、“补白”入境――云破月来花弄影

古诗之美在于含蓄凝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很多诗歌都艺术地“留白”,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阅读古诗时,学生感受美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任何“实”讲都无法代替作品本身的神韵,因此老师与其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那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诗意之美。我认为“补白”也是一条让学生入境入情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教师发现诗歌明白如话,用区区20字记录下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事情以及童子的话语。但是如果只满足于理解诗句的意思,仅仅是读懂了表象。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揣摩诗人在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会说些什么,他的神态、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想象能力,说说古诗的“未尽之言”,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仰慕隐者的情感,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学艺术的领域,是教育素养的本质。”步入意境,品悟诗情,学生咀嚼着中华文化的精华,点燃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