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画生辉 再绘传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画生辉 再绘传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公望的旷世名作牵动着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

六百余年来,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经历了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历史的沉淀,使之在岁月的纷扰中声望益著,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引发后人赞叹与膜拜,绵延不断,影响久远。

一代画师黄公望,字子久。擅画山水,善写江南景物,工书法,通音律。主张“清挣无为,虚无怡淡”,以“雅洁淡逸”的山水画风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经典之作,有“画中之兰亭”的美誉,以纸本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云树苍苍,疏密有致,草木华滋,古意盎然。用笔以披麻皱为主,勾皱点染一气呵成,连勾带皱、干湿相融。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赞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画中峰峦坡石,起伏竞秀,咫尺千里,叹为观止。正如明末清初画家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一峰一状,已入化境。

名画生辉,韵起富春之畔。闹中取静的富春山居,山绕水生,群峰拥翠,不失为一方乐土。“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苏轼在诗中勾勒了富春江畔桐庐的美景。筲箕泉在明代曾是“慧因十景”之一“箕泉泻珠”,绮丽秀色,十分可人。水清、境幽的筲箕泉正是一代名家黄公望晚年的隐居地。

当年,黄公望于山居南楼挥笔《富春山居图》长卷,为了更好地描绘湖光山色,他常“云游在外”,朝夕观察和揣摩自然风物。得之于心,运之于笔,画上千丘万壑,将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清康熙时,内廷书画谱馆总裁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提到此画,说是黄公望“经营七年而成”,堪称呕心沥血之作。

艺术珍宝《富春山居图》饱经坎坷,承载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让人嘘唏不已,感慨万千。该画最初是黄公望为朋友无用禅师所作,后经沈周、董其昌等人收藏,再由吴之矩传其子吴问卿。至清顺治年间,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出于喜爱,吴洪裕临死前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带入陵寝陪葬,嘱咐家人将该画为他“火殉”,致使绝代名画几乎被毁。眼看即将付之一炬,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救出了此画。但大火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画作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段。前小段画幅经吴寄谷重新装裱,命名为《剩山图》。1669年,《剩山图》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后又辗转于各藏家之手,历经民间流转数载之久,终被上海名家吴湖帆所得。直至1956年,沙孟海先生征集到了《剩山图》,从此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另外一段,被称为《无用师卷》。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而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途经四川、贵州、南京,后运至台湾,藏于博物院,与《剩山图》隔海相望。

《富春山居图》乃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多年来,两岸书画家和有识之士希望能拼合此画,以重现《富春山居图》之原貌。名画“旷世合璧”,喻意两岸统一的愿望。《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的“合璧”展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特殊纽带,蕴含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愫。

穿越沧桑,画作不平凡的传奇经历与“合璧”的寓意,牵动无数海内外华人的心,成就了一段文化佳话。同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朝圣”,大众对黄公望的艺术成就有了更为完整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