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冷眼专栏“凭厘头”的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冷眼专栏“凭厘头”的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国的马丁先生是一位独立制作人,他的作品以“无厘头”出名。经翻译介绍,我观摩了他的作品后认为:纪录片的“无厘头”表达也是一种表达。

马丁先生拍纪录片有20多年,他拍纪录片前,只有出发和行程计划,从来没有拍摄方案、故事结构、悬念设计、音乐安排等等。他的选材方式很简单,就是感觉内容吸引自己就会出发拍摄。而他“感觉的内容”,大都来自一条新闻、一张图片、一条短信等等。在他的行囊里从来没有笔,所有观察都来自摄像机,所有完成的纪录片都是影像叙事和“同期声”叙事,没有解说词。当我与他谈起创作规律时,他说,“纪录片就是纪录、纪录、再纪录;衔接、衔接、再衔接。”马丁曾给我看了他工作室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满视野都是磁带,如果不算房内架子上的磁带,仅工作台上的磁带就有500多盘。

如同“长时间”纪录一样,马丁的作品也都是“长篇巨制”。在他的作品里面,大都是120分钟以上,最长的纪录片有5个小时,很少能看到100分钟以下的纪录片。作品当然是用长镜头组成的,而用长镜头组成的纪录片是很难看下去的。

马丁的作品多是按照时间顺序剪辑成片。镜头很工整,画面也很考究,大都纪录一个村落、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等等,因此我们常常把这样的纪录片称为“人类学纪录片”。看了这些人类学纪录片,给我的感觉就是“无厘头”、“无主题”、“无思想”,用马丁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类生存状态的汇集、展示和表现”。他告诉我,纪录和保存这些人类生活中的流程,是他最愿意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人类的这些活动没有专门人员纪录下来,那么后人就无法研究今天人类的历史。也就是说,“今天纪录了,明天就是历史”。因此,马丁先生从拿起摄像机那一天起,就专注于“人类学的无政治”纪录。他们有一个俱乐部,会员有十几个人,都是专注于这种“无厘头”的纪录片。

笔者认为,既然西方有一批导演在做这种“无厘头”的纪录片,就说明有其生存的道理和一定的社会价值。首先,是影像素材的研究价值。再过20年、50年,这些影像史料对于见证当时的社会、历史,甚至一个工程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次,是影像素材的使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们需要总结过去,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到50年前,80年前的胶片纪录片一样……所以这种“无厘头”的纪录,实际上是一笔影像财富,虽然它的价值在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显现不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非政治”性纪录会给我们留下“公正”的历史。

研究这种“无厘头”的纪录片,不是不要“思想明确,主题鲜明”的纪录片作品,而是要有“共存意识”。笔者在国内认识纪录片作者不下百人,可是真正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人凤毛麟角,原因就是太辛苦,不挣钱,很少有单位(政府、电视台)支持。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变化的事物要求我们不要把眼前的

切都看作不变的、唯一的。因此纪录片的创作当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在众多“一个思想,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结果”的作品中,有几部“无厘头”作品也无妨,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扶持些人类学纪录片作者纪录生活,纪录社会,纪录我们的文化和民风民俗……我们不是“先知先觉”者,世上许多事情其实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也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不要总是试图给别人一个固定的、绝对的、完美的结论。

最后,笔者提出纪录片“无厘头”的创作表达,不是不要思想,不要主题,不要结果,而是要提醒业界的朋友,当我们过多地创作“宣传品”的时候,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表达鲜明主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换种创作方法,换一种表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纪录片创作?!

“无厘头”纪录也是一种纪录,“无厘头”创作也是一种创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