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数学概念讲解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数学概念讲解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总结了讲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程序,即认识概念、引进概念、形成概念、深化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佐证。

关键词: 数学概念 认识概念 引进概念 形成概念 深化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数学全部内容的展开都基于这些概念之上。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教育实习,以及对教法资料的参阅,总结出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必要程序,在教学中应该把握的数学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并且都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希望此文能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帮助的同时,更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概念及其讲解方法的重要性。

讲解数学概念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程序。

1.认识概念

在讲解一个概念以前,应围绕这个概念明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条件?它们与过去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规定和条件的确切含义是什么?(3)概念的名称,术语有什么特点?与日常用语比较与其他概念,术语比较,有无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理解这些区别?(4)这个概念有没有重要的等价说法?为什么等价?(5)根据概念中的规定和条件,能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各个性质又是有概念中的哪些因素决定?这些性质在应用中有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引进概念

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所以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密切联系实际。由于概念产生、发展的途径不同,因此引入概念的途径也不同。

对原始概念的引入,应通过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来引入,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但需要注意,事例的引入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要着力揭示概念的真实含义。

例如,在讲解“平面”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从常见的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中抽象出来,但在讲解中一定要注意突出“无限延伸性和没有厚度”的本质特征。有些概念则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模型和教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清晰的概念。尤其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因此模型和教具的使用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具的使用也要得当,要注意科学性和准确性。

对于那些由旧概念深化、发展而来的新概念,不要将其直接教给学生,一定要从理解上下功夫,应精心选用引人入胜的方法。

例如,“数列极限”这个概念可这样设计:

师:0.9的循环和1是否都是有理数?

生:是。

师:哪个大?

生:1。

师:大多少?

生:……

师:看,如果0.9取无限个循环0.99999……=3×(0.3333……)=3×(1/3)=1了!

这样再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因为0.9的循环是可以无限的,用有限的方法无法找到它的准确值,现在就可以自然、顺畅地引入这一新概念。

3.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引入概念,并使学生初步把握了概念的定义之后,不等于形成了概念。要想让学生形成概念,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做辨证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揭示不同概念的本质属性。

(1)反复练习,巩固概念。

正面阐述概念的本质属性后,应安排作巩固练习。

例如,引入因式分解后,可选择下列例题让学生回答: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m2(x+2)(x-2)=m2x2-4

a2-9=(a-3)(a+3)

a3-9a=a(a2-9)

x2-y2+1=(x-y)(x+y)+1

(2)通过变式深化理解概念。

例如,钝角三角形的高,我们要按照图(1)来建立概念,然后再用其他的图形(图2或3)让学生练习,否则以后三角形位置一变,学生就找不到钝角三角形的高了。

(3)用新旧概念的对比加快形成概念。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数学知识则是由概念和原理组成的体系,每一个概念总要与其他概念发生联系,只有学生领会了所学概念在整体中的位置后,才能深刻理解。

(4)继续引导分析学会运用概念。

数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充实,所以应将数学概念纳入到它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去分析。

例如,“角”的概念开始局限于平面内,且在180度内,即:锐角,钝角,直角;以后发展到平角,周角;又出现了任意角(正角);规定了旋转方向后,又有了正角、负角的概念;若在空间内,又有了空间的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等等。

(5)从角度透视消除概念混淆。

概念引入后,还应从反面消除模糊认识,严格区分易混淆概念。

例如,讲“三线八角”后,可设计一些稍复杂的图形提问(如下图4):

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与∠2是同位角。

∠3与∠4是同位角。

∠5与∠6是内错角。

这样学生就能认准对象,概念清晰。

4.深化概念

根据学生认识规律,不能指望一次成功,在概念形成后,还应采取措施加深理解。

首先,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有计划地安排概念的形成与深化过程。

例如,三角函数的概念,就应先抓住正弦函数作为重点。又由于正弦函数概念涉及比的意义、角的大小、点的坐标、距离、相似三角形,函数等概念和知识,其中“比”是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是正弦函数的重点,但这个“比”的比值又是随角的大小的确定而确定的,因而函数概念和距离是教学中的难点和关键,考虑到要将难点分散,可先给学生复习一下距离的有关概念,然后紧扣函数这一基本线索,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解决:“为什么在角的终边上所取的是任意的,而相应的比值却是确定的?”

其次,把概念教学与定理,公式,以及解题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表面上看来都很容易掌握,在教学中如果把两个概念与根的判别式,函数的性质,绝对值的性质概念等有关知识割裂开来,学生就不能熟练应用。

有的同学可能得到错误结论:b+ac-1=0。

答对的同学可能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因为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则a<0

又顶点M在第一象限,故-b/(2a)>0

所以b>0

且(-b+)÷2a<0<(-b-)÷2a

因此OA=|(-b+)÷2a|=|(-b-)÷2a|

且由于OC=c>0

因此|OA|=|(-b-)÷2a|=|(-b-)÷2a|=(-b+)÷2a |OC|=|c|=c

由已知可得(b-)÷2a=c

即4ac(b-ac-1)=0,ac≠0

所以b-ac-1=0

解法二:由|OA|=|OC|点C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

所以OC=-c,即点A的坐标为(-c,0)

故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函数的零点

所以a(-c)+b(-c)+c=0

即c(ac-b+1)=0

而c≠0

所以b-ac-1=0

比较两种解法,后者显然是最佳的。

为了讲清楚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教师对概念的两个特性一定要把握住:一个是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一个是概念具有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确定性是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确定,不能有含糊不清,变化无常。但是应该注意,所谓概念的确定性是相对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定,而不是永恒不变的。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不断加深,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反映了概念的灵活性。

例如代数学,在开始时是计算的科学,进而是研究方程理论的科学,现在则是研究结构的科学。又例如“指数”概念的发展,由正整数到零指数,负指数,分指数,无理指数,由有限运算到无限运算。

概念的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只注意确定性,将使概念僵化,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如果只注意灵活性,则否定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别,也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做题时出现的错误,往往是对一些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没有真正地把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讲“相似多边形”,就必须突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条件。两个条件只有一个成立时就不能判定相似性。

为了加深对一些数学的基本概念的认识,在正面说明概念本质的属性后,接着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来辨认,是使学生对概念懂得透彻、记得牢固、用得灵活的重要方法。

例如,讲了指数法则后,接着问学生:a2•a3=a6,(3n)2=6n2都对吗?讲了对数定义后,接着问学生:log5,log4,log1/3,log3,log4都能称为对数吗?为什么?以错订正,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数学概念,对正确理解数学概念会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反过来,只有通过解题实践,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概念与解题、基础和能力都不可以偏废,而应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教学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