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随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随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对当代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师角色,教学改革,教材和教参,教书和育人,育人的重点和难点,课改的形式和内容,活动课中的放与收六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材教参;教书育人;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00-01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做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一、“老教师” 与“新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那他就是一个“老教师”。做不到这些,只能算是一个“新教师”。而新课程改革则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攻坚战,它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重新“洗牌”.否则,那些所谓的“老经验”就会成为我们开拓进取的绊脚石。可见,教师前面的这个“老”字,不是我们锐意改革的资本,而是我们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沉重“包袱”。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中的“老教师”是那些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人;而裹足不前,墨守成规的人则是“新教师”,甚至不能胜任“教师”这个称号,会被时代的要求所淘汰!

二、“小教材” 与“大教参”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尽可能的体现地域特色,但是,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从课程资源以及时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是“小教材”。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三、“教书” 与“育人”

如果说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育人工作,甚至是将育人当作教书的铺垫,那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以育人为中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我们教书的目的。由此可见,过去育人是为了让学生更听话、更温顺,以便老师显示“教书”的本领,而现在,则需要我们逆向思考。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即注重养成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书要服从、服务于育人。育人是我们教学实践的“内容”,而教书则是教学实践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育人的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式,育人的新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方面面要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教书”反作用于“育人”,当“教书”适合于“育人”时,可以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四、关注育人的 “重点、难点”

过去我们评价一个老师书教得好不好,课讲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看这个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是否成功,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而新课程标准则对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不做硬性规定。这就意味着新课程标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寻找它们与教材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这些热点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握和突破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是表象,而育人的重点、难点才是本质的东西,后者才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倍加重视的问题。

五、从“形式”到“内容”

在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学“舞台”上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变革。如果把教学过程看成 “舞台表演”,那么,在传统的“舞台表演”中,教师是导演兼主演,学生是看客,教材和教参是教师导演舞台剧的唯一主题和主要素材,教学则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以教材为“引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选取素材来丰富教材,教师在“舞台表演”中,或是幕后策划、或是忠实的观众、或是表演的配角,而学生才是“舞台”上的主要演员,而且,表演的形式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可以这样说,传统的教学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而新课程改革则是形式和内容的辨证统一。

要将开放性的、探究性的新课程改革落实到教学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尤其是对接受传统教育的国人来说,要将先进的教育观念转变成具体行动,更需要我们具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开拓进取的勇气。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观念要先行,行动也不能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