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加拔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加拔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料与方法

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6~37岁,病程7个月~7年。

病例选择标准:符合2001年9月全国强直性脊柱炎研讨会提出的AS诊断方案的病人为入选病例。疾病活动期患者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增快,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

治疗方法:①针刺:取穴:风池、大椎、华佗夹脊穴、天宗、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昆仑、血海、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太溪。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前后依次针刺,大椎、天宗、肾俞、大肠俞、委中、血海、足三里、阴陵泉用1.5寸毫针,风池、华佗夹脊、膈俞、脾俞、胃俞、昆仑、太冲、太溪用1寸毫针,得气后采用捻转补泻法,平补平泻,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华佗夹脊穴共34穴,并非每次每穴均选,每次酌情选用胸、腰段5~7穴,交替使用。②拔罐:针剌后沿腰、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拔罐,拔罐时间以皮肤潮红为度。

嘱患者坚持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治疗1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半月,继续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①痊愈:晨僵消失,腰骶痛症状完全消失,腰椎屈伸活动自如,血沉、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②显效:晨僵消失,腰骶痛症状基本消失,腰椎屈曲活动仍有轻度疼痛,血沉、C反应蛋白降低;③好转:腰骶部疼痛减轻,关节功能改善,病情稳定,可坚持轻体力劳动;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沉、C反应蛋白降低不明显或增高。

结果

42例病人中,痊愈12例(28.6%),显效20例(47.6%),好转8例(19.0%),无效2例(4.8%),总有效率95.2%。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在祖国医学中属痹证之“骨痹”、“肾痹”、“妊痹”范畴,近代著名医家焦树德称之为“大偻”。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证总的外因。“邪气所奏,其气必虚”。内因禀赋不足,肾、督阳虚;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身体虚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直中伏脊之脉,气血凝滞,影响筋骨的营养淖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证属本虚标实,多属肾虚寒证及风寒湿邪瘀阻之证,治当滋补肝肾,补肾强督,扶正祛邪。风池疏风解表;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补元以壮阳,扶元兼调督脉之闭;天宗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天宗穴温通经络,舒筋活络,祛风止痛;膈俞为血会,血病可用,与血海合用,一上一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俞为肝的背腧穴,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肝藏血,肝肾同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太溪为肾经的原穴,功能滋阴补肾,肾俞为肾的背腧穴,四穴合用,滋补肝肾,培元固本;脾俞、胃俞为脾、胃的背腧穴,是脾、胃经气在背部汇聚之处,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合治内府”,阴陵泉为脾经的合穴,四穴合用,健脾化湿,培补后天,壮气血生化之源;大肠俞为治腰、腿痛的要穴;委中、昆仑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所过,主之所及”,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委中主治腰、背部疾病,昆仑属远端取穴;华佗夹脊穴位居背、腰部,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又位于“胸、腹气街”中,与督脉、足太阳经关系密切,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且华佗夹脊穴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脑、髓、胞中联系密切,功能调整脏腑气血,疏经通络,属局部取穴,直达病所。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督脉,它能统摄调节全身阳气,维系全身之阳;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系,为一身之巨阳,沿腰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拔罐,可以振奋阳气,行气活血,祛风散寒。针剌拔罐并用,共奏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