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与师范生就业的现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与师范生就业的现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环境下,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内容上已经相对滞后,某些课程的设置无法再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具体要求,大学生的实习制度不够合理,各课程的整体联系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所以,探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师范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原因就显得很重要。由此根据上述阐述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吸取外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来服务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最终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做出一定贡献。

Abstract:I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our normal higher education have some new problems. For example , normal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content has been relatively lagged behind; some lessons can't adapt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after specific requirements;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system is not reasonable; some lessons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will definitely affe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society. So, this paper is of great importance,which discuss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urse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etup,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especially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bsorb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service to the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finally, makes a contribution for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eas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关键词 课程设置 增加利好解决措施借鉴经验

Key Words :curriculum setup, increase the positive, measures, absorb experience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师范教育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结构、体制机制,甚至是其组织机构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从课程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教学组织、招生结构、专业设置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缺乏弹性和适应性。如此,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的一些消极不合理因素,直接导致了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上相对滞后

1. 师范性遭到忽略

教师这项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非常重要的专业性工作。教师是将前人的经验成果传递给下代人的枢纽。因此,“教书育人” 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书育人”绝不是任何人凭借认识几个字或看过几本书就能从事的工作。教师应是“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心理专家”集于一身的“全能专家”。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高师院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盲目的与综合型大学攀比学术性而忽略了自身自成体系的师范性,并且认为只有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过级率才是评价高师院校教育质量和学校实力的“硬指标”。最终导致学生从教能力不强,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 公共课、必修专业课及选修课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公共课课程,学科专业课课程及选修课程。一般而言,各大类课程设置的时间分配比例大致是公共课占15%左右,专业课占80%左右,选修课占5%左右。然而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注意将众多反映科学、生态环境、技术、人文、心理学、卫生学等最新成果列入了其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旨在为了加强普通基础教育课程地位及优化教学效果。而我国高师院校仍然延续着几十年前的课程安排或教材,并且时间分配有待思考。

(二) 师范教育的实习制度不够合理

1. 纯理论课程设置比重较大

纵观实习的整个环节,包括师范生在公共课体系中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稿等,和在专业课程中所学的学生本专业的教学教法等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于提高师范生专业和实践能力的环节中,纯理论课程占据了主导,所涉及的教材也是十年甚至数十年前所编创的,有些已经基本不适用于当今中小学新课改后的要求了。另外,这些课程中理论性过强,甚至有些生涩难懂有不符社会需求,所以纯理论课程设置比重过大,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环节。

2. 实习制度存在弊端

教育实习时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师资力量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的实践环节却相对薄弱,或者说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实习课程的安排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具体来看,2年制的中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实习只有7周左右时间占总学时的6%;从3年制的师专教育来看,学生实习占6周左右时间,占总学时的7%;4年制的本科高师院校学生实习时间约为7周,占总学时的5%左右。对于以培养教师力量的师范教育来讲,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三) 师范教育的目的性不强,不符中小学教育的需求

目前来看,师范教育的目的性不是很强,相当一部分高师院校及其一些相关的师范专业,并不是针对中小学教育的需求而建立和开设的,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体制的延续和俗成的继承。从而它无法真正为培养教师而进行一些改革,缺乏灵气。从而,对于中小学教育的需求,高师院校教育也无法很好的掌握和进一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它所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无法达到中小学教育的要求。

具体来看,师范教育对中小学教育在师资方面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多。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我国的高师院校采取的是“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政策。虽然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但是客观上也造成了高师教育的一种惰性和封闭性,只顾着躺在政策上按照先前计划照章培养,却疏忽于对中小学教育的调查研究,对于中小学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不了解。所以,当前高师院校培养出的师范毕业生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 优化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增加师范生就业的利好因素

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才能与基础教育相协调,共同发展和进步。

(一)合理设置与安排师范教育的课程

师范教育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要突破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鼓励和帮助中小学走科研兴校的道路,通过强化师范院校在研究中求发展的意识。课程设置应以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依托,重新调整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到不断剔旧补新,添加科技前言、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在理科教学中增加人文科学部分内容,文科教学增加自然科学内容。要强化基础课,增加综合课,形成具有现代师范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

同时,应加强高师院校里的创业教育,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变“单一封闭式”为“多元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教师培养途径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是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打破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单一封闭的模式,改变传统的师范生学科设置。并入综合性大学、其他大学与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教师,单一建制的师范院校逐渐萎缩,并入综合性大学或改为职后培训。

同时,为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要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能够拓宽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保证教师源的多样化,有利于良性竞争,既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化,又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因此,做好师范教育的工作,选择合理的学科设置,改变教师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生存和质量。

(三)加强学科设置的专业化与协调化

课程设置是师范教育的核心。师范教育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普通教育,旨在充实未来教师的所具备的一般修养,奠定为人师表的基本学识基础;二是专门学科的教育,即以后所要任教的科目教育;三是教育专业的教育,即为担任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育理论、技能、技术的教育。三类课程的比例是课程设置首先应考虑的问题,目前各国的趋势是三类课程互相结合,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并重。例如美国师资培养的普通教育类课程有英语、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外语、历史、经济、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遗传学以及健康和体育等,占总课时的45%;专门学科教育也采取主辅修制;教育专业课程由基础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与技能、教育实践活动组成,占总学时的11%。各国课程设置的一个共同趋势是重视通识教育,拓宽基础知识,文理渗透,自然科学和社科学相结合,同时加强专门学科教育和教育科学的课程,使学生具备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

三. 国外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基本思路的启示

前文已经提到过我国师范教育以及其课程设置上的一些问题。通过比较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实例,我们发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不再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而将师范培养融进了综合型大学进行培养。虽然没有了专门的师范教育,但实际上师范教育无处不在。最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们往往成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能够灵活自如的出现在教师岗位上。

另外,英美等国的实习制度与我国的也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大学生从一上大学开始就是学习和实习同步进行,交叉进行。相对于我国目前师范生的大四实习,仅实习6周左右的状况来看,国外的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往往更高,更能做到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书呆子”、“考试高手”,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我们应该向国家学习这些先进的理念,最终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P389

[2]霍母斯小组有关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明天的教师》1986年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

[6]刘微.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2--01―04

[7]刘永君等.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7(6)

[8]黄芳.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与对策研究:兼谈知识失业问题[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1):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