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补血”的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补血”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补血”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词语。在门诊中也常有不少病人会问:“医生,我是不是患了贫血?是否需要补血?吃哪种补血药好?”时下,药房里补血药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令人选购时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些人对补血确实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若不走出这些误区,就难以合理地补血。

误区1:如果经常感到头晕、气急、心慌、无力,就表明患有低血压或贫血。

这种观点不全面。首先,头晕、气急、心慌、无力等症状确实是贫血的表现,但并不一定是贫血。医学上,贫血是指人的单位体积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而表现出的如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活动后气急等一系列症状。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红细胞数少于4.0×1012/升;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05克/升,红细胞数少于3.5×1012/升,即可诊断为有贫血。因此,凡怀疑患有贫血的人都必须经过血常规的检查,以确诊是否存在贫血。其次,“低血压”和“贫血”是无任何因果关系的两类疾病。人们之所以容易将贫血和低血压两种疾病混淆,是因为贫血和低血压在症状上确有相似之处,如两者都有精神疲倦、健忘、头晕等症状。不过,低血压是指成人血压长期低于90/60毫米汞柱,是心脏搏出量减少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所致,而与“贫血”不相干。

误区2:贫血就是体内缺铁,补血就是要补铁。

缺铁是造成缺铁性贫血原因之一,但其他原因也可导致贫血发生。一般地说,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红细胞生成不足,如铁、维生素B6、维生素B12或叶酸等造血原料不足,或物理化学等因素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及慢性肝肾疾病、恶性肿瘤、感染炎症等疾病导致贫血;另一类是红细胞消耗过多,如急、慢性失血,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可见贫血的病因十分复杂,缺铁只是造成贫血的众多原因之一。

误区3:查出有贫血,用中医“补血”与西医“补血”是一回事。

两者不是一回事。西医的补血,往往是针对贫血的不同发生机制,或补充造血所需的原料,或刺激骨髓造血,或抑制免疫作用,以减轻对红细胞的破坏。而中医的补血是针对“血虚”采取的治疗。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患者所出现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妇女月经量稀少、闭经等,在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中都可以见到,并不等于西医中的某一种病。中医所指的血,不仅仅代表西医的血液,还包括高级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活动。中药补血药,以药理学而言,有的能增加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有的能促进骨髓造血,并且中药补血药常与补气、补阴、补精药同用,不是单一地补血。由此看来,西医说的“贫血”与中医所说的“血虚”,两者含义大相径庭,西医的补血药与中医的补血药虽然可能有交叉但并不等同。

误区4:治疗贫血,自己到药房去买些补血药服用就行了。

这种做法不可取。贫血是一种综合征,其原因十分复杂,若不查明病因盲目用补血药,往往达不到治疗目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如果经医生检查确诊为贫血,应配合医生尽快找出贫血原因,并及时纠正或去除,同时进行合理的补血治疗。若是因为服用了某药物而诱发溶血性贫血,只要及时停止与有关药物接触,溶血就能很快停止,血红蛋白也会迅速恢复正常。若是因为胃肠道肿瘤的慢性出血而引起贫血,则应切除肿瘤。若是缺铁性贫血,应该明确贫血程度,找出铁质流失的原因,如饮食中缺铁、铁吸收低、胃肠道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等;查明原因后,去除病因,再予以合理的补血治疗。

误区5:服了补血药后,头不晕了,也有力气了,化验结果血红蛋白上升,就不用再服补血药了。

这种做法不妥当。以服用补铁剂为例,一般病人的血红蛋白浓度在补铁治疗两个月后方达正常,如要补足体内的贮存铁,则还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要继续补铁剂治疗4~6个月,甚至一年。因此,不宜在初见疗效就立即停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巩固一段时间后才能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