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质调查作业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质调查作业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质调查作业野外流动性大,工作环境不确定因素多,具有比较大的危险性。本文采用安全系统工程中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初步论述目前地质勘查活动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对其进行半定量化分析,同时提出了普遍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查;安全工程; 风险度; 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 TE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质勘查活动主要为野外作业,受气象环境、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因素,以及具体作业方式、工程布置、工作方法、工作人员素质及身体健康状况、勘探区人类活动情况等人为因素影响,存在多种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贯穿于整个地质勘探活动中,直接威胁人员健康、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科学、系统、合理、全面地识别和分析工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以揭示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减少和控制事故的目的。

1危险源类别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986),地质调查作业中可能存在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火灾、高处坠落、滑跌、冒顶片帮、坍塌、滑坡、水害(透水、溺水)、地震、生物伤害、噪声、不良气候条件、雷电及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风险分析

在地质勘探作业过程中,因自然条件、环境、气候、技术装备、作业管理过程中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良和管理缺陷四类,它们是导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可能发生的根源。为有效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减少和降低事故损失,对各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危险点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存在的部位、途径和变化规律,评估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和危害程度,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1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危险分析

2.1.1野外地质调查作业流程如下

①基地出发 ②营地 ③野外地质踏勘活动

2.1.2野外地质调查作业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参照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实际流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有①基地出发②营地之间因乘坐单位或社会车辆在路途中发生车辆伤害事故。②营地③野外地质踏勘活动过程中,因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工作中对自身要求不严,疏忽大意造成高处坠落、滑跌伤害,岩石滚落导致掩埋,在不安全的作业面停留导致坍塌、危岩滑坡、溺水伤害,进入地下空间进行调查作业导致中毒窒息,单独外出作业活动导致迷失方向、人员失踪,在温暖、潮湿地区遇到毒蛇、有毒蚊虫,在林区遇到野兽致使生物伤害,不良气候条件致使高温中暑、低温冻伤,不良自然地质条件的地震、雷电、风沙、洪水、泥石流伤害等。

2.1.3野外地质调查作业重大危险源分析

野外地质调查作业活动不属于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范围【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有自然发火危险类)、尾矿库】,且在作业过程中不涉及使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所列的物质名录,因此该项活动基本不存在重大危险源。

2.1.4近年野外地质调查作业事故统计分析

查阅单位近30年工伤事故档案资料,在野外地质调查作业过程中,发生1起山崖滚石砸伤手指事故(物体打击类),营区到工地上下班途中发生3起交通类安全事故,其余类事故尚无。鉴于野外地质调查作业环境的复杂性,人员在外活动的频繁性,事故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必要确定该项作业的危险度,进而提出科学、合理、针对、可行的应急预防措施。

2.1.5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危险度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评价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危险程度。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又称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属于安全系统工程中半定量分析评价法,通过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值,按公式(1)计算:

D = LEC………………(1)

式中: D — 危险源带来的风险值;

L —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 — 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的后果。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分7等。其中必然发生(Inevitable)的事故的概率为1,对应的分值取10;绝对不发生(Definitely not happen)的事故的概率为0,地质调查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最低取值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的分值。

接触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即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6等。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越大,最高值为连续暴露(Continuous exposure)对应分值取10,最低为统计年来非常罕见地暴露(Very rare exposure)取值0.5。0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其他情况按照标准取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事故造成人员的伤害程度的范围很大,分6等。规定把需要治疗的轻伤(Minor injuries)对应分值为1,10人以上同时死亡特大事故(Major accidents)对应的分值为100,其他情况依据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应用插分法取值、赋分。

风险水平等级(D):根据危险性等级大小顺序,依次划分为Ⅰ~Ⅴ级。根据经验,分值在20以下的危险性,比正常骑车上班的危险性略低,可暂缓解决,树立人本观念;在20~70之间,比较危险,可能发生险肇事故,如环境状态不良,应引起重视,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整改;在70~160之间,显著危险,可能发生轻伤事故,必需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在160~320之间,可能发生死亡事故,高度危险,必须立即彻底整改;大于320时,可能发生特大事故,极度危险,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全面整改。具体见表1。

有下列危险源存在时,可直接确定为高度、极度危险或不可容许风险: a)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 b)不符合相关方的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至今无控制措施的。

表1: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目前,地质勘查活动大部分在野外平原、丘陵地区,少部分在高原、高山、林区、水域。作业危险主要来自于车辆伤害和在野外地质踏勘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机械、电气、火灾、物体打击、滑跌、高处坠落、危岩崩塌滑坡、溺水、迷失方向、生物伤害以及高温中暑、低温冻伤、地震、雷电、风沙、洪水、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

表2: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危险度D

危险分析结果:在地质调查作业中,车辆伤害危险性等级最高(高度危险),然后是电气、机械伤害(显著危险),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比较危险),人员迷失方向、生物伤害、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雷电、洪水泥石流、煤气中毒、火灾等伤害属稍有危险。

3安全防护措施

针对上面危险类别及具体风险度分析,需要采取针对、科学、合理、有效的安全防护技术管理措施,消除潜在的危险源,控制事故发生的几率,减少地质人员在危险环境的工作暴露时间,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后果,需要分别从人(Man)、物(Matter)、环境(Environment)、管理(Management)几个方面入手。

3.1人的因素

著名的海因里希分析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88%的安全事故。”我国现阶段研究结果。85%的事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因此,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学习地质调查安全手册,并在作业过程中自觉遵章守规,遵守劳动纪律,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有效的防范事故发生的最积极主动的因素。

3.2物的因素

物泛指地质勘查过程中使用的一切材料、工具、设备配置及工艺流程装备的完善程度。事故均来自于危险物质的客观存在,安全隐患主要最为突出表现是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一方面应从本质安全的角度考虑,采取当前先进的地质勘查工艺设备,符合人机作业安全匹配要求,也是技术方面消除潜在危险源的根本措施。

3.3环境的因素

由于地质调查作业地点不固定,环境的因素多变,应未雨绸缪,预先识别并提前考虑地质作业环境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主动预测可能面临的危险环境并避免在危险区域安排具体地质调查作业,是减少地质灾害事故发生的积极措施。

3.4管理的因素

主要从安全组织、人员职责、安全投入、劳动防护、作业现场管理、安全检查、隐患治理、教育培训、设备设施、应急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明确岗位安全职责,保证安全资金有效投入,积极采用本安设备工艺,加强劳动防护,增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完善现场作业管理,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风险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地质安全工作的循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9ISBN978-7-116-04216-2

[2]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组织编写.2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ISBN978-7-5045-8585-1

[3]安全系统工程/张景林.崔国璋主编-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材ISBN7-5020-2173-6